为了激发村民保护环境、争做文明人的积极性,去年7月,江口县太平镇快场村驻村干部争取资金建起垃圾兑换中心,创立一套垃圾兑换商品的激励机制:塑料饮料瓶一斤换10个积分、一个废旧电池换2个积分、一斤烟头换20积分……“绿色积分”制让村民从乱扔垃圾,转向收捡好自家垃圾,甚至争捡垃圾。(贵州日报 6月19日)
没有美丽乡村,就没有美丽中国。而垃圾的处理如果没有很好的去向,美丽乡村可能只是一个梦。漂亮的农舍,笔直的村道两旁,如果被不和谐的各类垃圾反衬,显然让美丽乡村建设大打折扣。以垃圾换积分,以积分换商品,再将可回收垃圾统一出售,把所得资金又作为垃圾兑换中心的运营管理费用。用利益链接机制引导群众捡拾垃圾,引导群众积小善为大爱,形成自觉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生态环保意识,着实值得一赞。建设美丽乡村须要“齐抓共管”。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句话,20个字,是党的十九大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根,而清洁是打造美丽乡村的前提。清洁乡村、垃圾处理,单靠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很难办成,需要政府主导,统筹各方,长期整治,久久坚持;更要将村民组织起来,发挥主体作用,摒弃过往“个人扫好门前雪,哪管他人好瓦上霜”诟病。形成讲卫生、护生态的自觉,从而推动建设美丽乡村的良性互动。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既体现发展之美,也绽放文明之花。
干净的村容村貌,是农民的热切期待。客观来说,在我国现阶段,部分农村环境现状不容乐观,脏、乱、差较为严重。显然,这种以牺牲环境、文化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方式行不通了。在建设美丽乡村大环境下,如何突破原有的“瓶颈”,要走出一条乡村文明建设道路,这不仅仅是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出台,也是考验各级党员干部如何跳出既有的管理路径,和地方民众一道“齐抓共管”考题。不因为垃圾处理问题拖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后腿。通过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民群众得到美的享受、养成美的德行。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等内容。而整洁、卫生、环保、美丽不分地区经济条件的高低,更非不治理理由。唯有对垃圾污染的严重性认识充分,心怀垃圾处理意识,养成垃圾处理和归类好习惯,就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建构具有饱满品位特征、具有生动气息的新乡土、新农村,从而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亿万农民都能实现小康生活,一个都不能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再看垃圾兑换积分,无疑是积极作为,带动乡村改善环境,保护生态,最终实现美丽乡村建设范本。久久为功,相信,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有了群众参与,定能让广大村民更有获得感、更具幸福感。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