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文化+产业+”打造发展新动能

[ 作者:鱼予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4-10 录入:吴玲香 ]

花红柳绿,春满黔中。4月2日至3日,2018年上半年全省文化产业项目现场观摩会启动,省领导率观摩代表对贵阳、遵义两地文化产业进行走访观摩。(贵州日报 4月9日)

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力量,也是生产力。文化产业是兼有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的产业形态,具有绿色环保、高附加值、消费群体广等诸多特点和优势。发展文化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战略支点。当前,越来越多地方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先导性、引领性的产业形态,成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以2018年4月2日至3日,为期两天的贵州省上半年文化产业项目现场观摩会为例,一个个文化产业园区如画卷舒展,一个个文化产业项目发展正盛,“文化+产业+”打造着发展新动能。

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对文化本身的创作与销售。发展文化产业,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同时,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当然,科技的融入,势必会给文化传播方式、表现形式、发展样式带来革命性变化。而实现“文化+产业+科技融合”,首先就得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创造新的文化业态。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贵阳高新区,集聚879家优秀文化科技企业,形成文化科技产业集群就是最好的例证。

保护民族语言,有利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在传承,关键在创新。传统文化的根基越深,文化产业发展的底子就越厚,融合创新的着力点就越多,产生的效应也就越大。一直以来,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阳明文化、山地文化、三线文化等为代表的“多彩贵州”文化品牌,都是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而实现“文化+产业+地方特色融合”,不但是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保护与传承,使之尽可能融入现代文化,更是使之成为现代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元素和根脉。以横向融合与纵向延伸相契合,拓宽发展的路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化是产业之基,产业是文化之体,“文化+产业+”也离不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即:“文化+产业+升级融合”。这就需要既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努力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也得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制造”向“文化创造”转变的有效途径;得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把文化产业“引进来”和“走出去”;得积极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加强宣传、构建制度兜底体系,确保文化产业行稳致远。

思路决定出路,决定发展的质量效益。文化产业是关系人们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人们的文化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文化产业为驱动力,作为强省的主攻方向之一值得一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相信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只要能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以时代眼光、全局眼光、长远眼光来谋划发展,定能攻关突破,形成可持续发展和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创造经济和文化“双赢”。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