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至4月3日,赫章海雀村、威宁石门坎、镇宁简嘎乡相继迎来由省文联联合新文艺组织贵州木易丹文化传媒共同主办,以“讴歌新时代·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为主题的送文艺下乡活动。(贵州日报 4月4日)
文化建设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随着物质文明建设发展而发展的。一方面是为了广大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思想观念的解放,开拓视野;另一方面,则是满足新形势下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凝聚起亿万农民群众的力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以文化下乡为契机,用歌曲、小品、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展演等形式,展示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讲好贵州故事,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相关惠民政策,是让文化下乡与乡村振兴有个约会。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提升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更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文化下乡,改变农村社会风气,把社会各界的力量引导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温暖送下去、呼声传上来”,定能形成良好互动。
文化下乡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使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梦,离不开农业的基础稳固、农村的和谐稳定、农民的安居乐业。一个时期以来,低俗文化、不健康文化在一些农村地区有滋长蔓延之势,产生了恶劣影响。唯有以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充实农民头脑,农村文化建设和社会风气才会蒸蒸日上。通过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多方协作,积极用先进文化抵制低俗腐朽文化,才能引领农村文化健康良性发展。为此,丰富农村文化建设内容,将文化下乡的形式与农村本土文化内核有机结合,让乡村振兴建设的历史责任转化为如期而至,升级为多样化的文化精粹的。
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宏大工程,既需要外部力量的推动,更需要激发农民群众的内在动力。 所以,文化下乡要见实效,与时代的脚步契合,除了在“送”字上用力,更得在探索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真正把文化下乡与群众需求结合。不妨建立起专门保障机制,建立一定的经费投入制度,着力充实培养本土农村文艺人才,实现乡村文化有钱办、有人抓;不妨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基础建设,从“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为乡村振兴带去更多新关怀、新视野、新动力,凝聚发展共识、增强发展动力、提升发展能力。
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乡村振兴不只关乎农村、农民,更离不开农村文化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再看文化下乡,为基层百姓带来越来越多“获得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和有力支撑。这正是,流动的“舞台”,激活乡村振兴文化之魂。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