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用好环保问责“鲢鱼效应”

[ 作者:鱼予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4-02 录入:吴玲香 ]

经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协调,接受第二批中央环保督察的7省(市),29日统一对外公开督察移交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题问责情况。其中,162名厅级及以上干部被问责。(新华网 3月31日)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没有最强,只有更强。从问责人数的统计情况看,7省(市)共问责1048人,其中省部级干部3人,厅级干部159人,处级干部464人。环保问责利剑出鞘,略有斩获可喜可贺。但,从出现的问题来看,涉及环境保护工作部署推进不力、监督检查不到位等不作为、慢作为问题占比约40%;涉及违规决策、违法审批等乱作为问题占比约30%;涉及不担当、不碰硬,甚至推诿扯皮,导致失职失责问题占比约25%。试想,如果没有环保督查的下沉、没有环保督查的高压态势,会有如此问责的“壮举”?监督能否延续,再看环保问责的“鲢鱼效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到明确生态环境损害“党政同责”,再到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一道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铁索,构筑起生态文明的制度屏障。但个别地方,少数领导干部的政绩观难以纠偏;有认知模糊和偏差,认为“短期内牺牲环境换取增长不可避免”,导致环保工作压力传导不到位,推进落实无力;有执法部门责任心不强、执法不严、缺乏责任感、危机感;有在环保督查走后,便卷土重来等等如是。说到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惯性思维,GDP情结一时难以消除,考核制度与环境保护未能挂钩。在风险小、“收益”大、官照当的语境下,保护环境也就可有可无。

曾有评论对钱财如此形容,其实钱财本身没有对错,关键在于人们对它的态度。唯利是图、巧取豪夺是一种态度;安贫乐道、不取不义之,则也是一种态度。或许用在此,与环保问责一点也不搭调。然笔者以为,钱财可以让有人对它歆羡,有人对它诅咒,关键的问题在于人们都应该作出明智的选择,不能让钱财成为束缚自己的枷锁,而是让钱财变成飞向快乐的双翼。那么,环境治理又何尝不是如此,问责看起来是十分的简单,只要一纸文书就能成为既定的事实,可处罚的背后,往往却映射出不简单的问题。不定期开展机动式、点穴式督察也好,始终保持督察高压,压实整改责任,不达目的绝不松手也罢,环保治理成常态还任重而道远。

古语云:“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改善环境质量、建设生态文明,地方政府责无旁贷。然而,仅凭“督察问责”下的环保治理,无异于杯水车薪。所以,回到问题的原点,对于环境的治理和环保督查,不光是上级环保部门的责任,各地执法部门也应该积极履行职责,相关分管领导干部更应该不辱使命。需要有“稳、准、狠”监督、打击和治理力度;需要有“杀一儆百”的勇气和“零容忍”的决心;需要有“有权必有责”,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担当;需要有环境保护与政绩考核相关联的问责机制建构。或许如此,在督查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的同时,才能改变一些地方管理者环境治理的主观意识。

青山绿水是人人都企盼的。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理应是环境保护的最低限。笔者相信,只要加强防范,加大惩处力度,更新环保观念,实行“一岗双责”,让不为、慢为和乱为者 “丢官摘帽”,定能推动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把环保主体责任“扛起来”,让蓝天白云多起来。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