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莫把“村官”不当“干部”

[ 作者:邓清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3-28 录入:吴玲香 ]

近日,半月谈记者在河北、山东、陕西等地调研发现,各地围绕“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进行了有益探索,推动优秀大学生积极投身到农村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去。但一些大学生村官也面临“是困在农村,还是奋斗在农村”的困惑。(3月26日 澎湃新闻网)

大学生村官制度是我国向农村输血的重要途径,是青年学生实现人生抱负的希望工程。大学生村官是党和国家的可靠接班人,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骨干。让大学生村官这一群体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准确把握村官的重要定位,树立一种小“官”不可小其位,更不小其事的理念。

“人生如屋,信念如柱”。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体现的是对家国治、天下平的理想追求。大学生村官在年龄、阅历、权力上都可谓“小”,但仍以家国天下的情怀为立志根本,把个人志向与党的事业结合起来,立志做大事、不是做大官,做顺应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的事,从简单的事做起、从宣传落实政策、联系服务群众、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日常工作做起。正是这种“位卑未敢忘忧国,人微未敢忘忧党”的家国情怀,村官们常念民之冷暖、常思国之兴衰,在成绩面前不知足、在缺点面前知不足,立足岗位担当尽责、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党心民心。

基层是最大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对从校门跨入社会的青年,缺的不是理论知识,而是基层实践。大学生村官们满怀热情投身基层,虚心向群众学习请教,经过基层的摸爬滚打,通民声、懂国情,获取了“活知识”、学到了“真功夫”、掌握了“硬本领”。面对农村基层工作纷繁复杂、点多线长,压力大责任重,“白加黑”“五加二”等常态,小村“官”们以扎扎实实的“墩苗”增强了党性、改进了作风、磨练了意志、增长了才干,以实际行动向组织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大大的答卷。

常言“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但当出路不明确,再好的心态也难免存在“没有什么成就感”“看不到未来,无心干事”的困惑。对于大学生村官而言,保持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和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把工作中存在的困难挫折当作“磨刀石”、“垫脚石”而不是“绊脚石”,把基层工作经历当做“宝藏”、“财富”而不是“包袱”,在基层砥砺意志品格、提升工作能力,不为眼前的一时得失和一时名利所累,在基层收获成功、收获幸福、收获喜悦。

“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是大学生村官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选好育强大学生村官,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更是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和接收乡、村肩负的一份沉甸甸的历史使命。要倾力培养。按照“墩墩苗”的思路,结合每一位村官的性格特征、行为特质,有针对性地加强实践锻炼,并建立个人成长档案,保证完整的任职周期历练,促进“小村官”成长为“强支柱”。要真情关怀。尽可能地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的优势特点,为大学生村官安排能发挥作用的岗位,建立“师徒制”的传帮带机制,在其进步时予以鼓励、在其彷徨时给以纠正、在其迷茫时加以点拨、在其困难时施以援手,使各位“小”村官早日褪去稚嫩、独挡一面。要解决出路。完善“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发展、继续学习深造”等流动途径,健全“考核考察、以工作实绩论英雄”等制度,增强村官职位的吸引力,让大学生村官不用离开乡村,就能看到美好未来的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让更多的大学生村官热爱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让村官下得来、留得住、干得好,让更多的年轻人在乡村希望的田野上筑梦。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所以,莫把村官不当干部。

(作者单位:四川省乐山市中区农业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