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重构乡村良俗要充分发挥乡贤力量

[ 作者:林日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3-02 录入:吴玲香 ]

村里缺个公园,要让村民像城里人那样有健身的地方;村头的古桥年久失修,要尽快保护起来,让年轻人知道村子的历史……2014年开始,一种叫作乡贤参事会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出现在湖州德清的各个乡村中。它鼓励乡贤们参与农村的发展建设,延续乡土文化,重构乡村的公序良俗。(3月1日 钱江晚报)

如今农村的传统的公序良俗遭到很大破坏:爱护卫生的传统丢失了,生活垃圾随处乱丢,村头村尾,公路上、水渠里,到处扔满花花绿绿的垃圾;勤俭节约的传统丢失了,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跟风、攀比、斗富,铺张浪费司空见惯;珍惜土地的传统丢失了,豪宅堪比北京故宫,豪华坟墓堪比北京天坛,土地资源浪费特别厉害;部分农村人的思想道德没有底线,笑贫不笑娼的现象特别严重;保护乡愁的意识淡薄,古树随意砍,古迹随意破坏……如此种种陋习,不仅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还让政府的扶贫步伐减缓,让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受阻,降低国人的幸福指数,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在此大语境下,遏制乡村陋习,移风易俗,延续乡土文化,重构乡村的公序良俗迫在眉睫。

对此,国人过多的寄希望于政府和基层干部,寄希望于法律,其实,我国各地皆有传统的乡规民约,可徒法不行,不如无法。这就迫切需要充分发挥乡贤人士的作用,像浙江古村德清一样,推行乡贤参事模式,发展乡贤参事会,实行乡村自治,维护乡土传统,重构乡村良俗。因为,乡贤人士作为社会民意和价值观的代表者,是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社会资源,在当前实践过程中,乡贤及其组织参与城乡社区治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政府和自治组织在公共服务、公共管理等方面的压力,对于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和探索创新城乡社区治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要把那些长期锁在抽屉的乡规民约拿出来,组织乡亲们学习、传播、教育,让村民熟知并自觉遵守。其次,更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本土乡贤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乡贤文化融入到居民公约、村规民约,内化为人民群众的道德情感,外化为服务社会的自觉行动,提高村民保护乡村传统文化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勤俭节约,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作者简介:林日新,湖南省武冈市湾头镇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