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技术扶贫”贵在持之以恒

[ 作者:栖寒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2-15 录入:实习编辑 ]

种了一辈子茶,但因缺乏管护技术,四川巴中平昌县方山村的罗显礼始终没能摘掉贫困帽。去年县里开办农民夜校,县茶果局的高级农艺师们走进茶园,手把手培训,让老罗重燃脱贫希望。(12月11日 人民网)

到2020年,基本解决我国现有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这既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政府对全国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大多数人对于扶贫的思维就是扶助,给钱给物就行了,但扶贫更重要的是脱贫,而脱贫顾名思义是摆脱贫困,摆脱贫困不仅需要摆脱贫困的思维,还需要摆脱贫困的创收方法,这就十分需要技术扶贫的助力。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扶贫群众在资金与资源上的支援固然不可或缺,但如果没有项目与技术的落户,外来资源就只能解一时之困,难以转化为脱贫致富的长久动力。例如有些地方,结合当地实际,采取的就是送鱼苗教技术的办法,派出专业人员到贫困村手把手教会贫困户开挖鱼塘、培育鱼苗、防治病害等方面的技艺,使他们成为养鱼专业户,有了长期稳定的收入,实现了长久的脱贫。这说明,扶贫送技术,帮到了点子上。技术扶贫,要有切合当地自然禀赋和良好市场前景的发展项目,更要培育具有与项目相适应的技能队伍,这才是技术扶贫的根本之策。

由此可见,扶贫送技术对提升贫困群体生存与发展能力的作用是长久的,因此,“技术扶贫”贵在持之以恒,应当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首先要加大资源投入。对贫困户的技术培训既是一项善政工程,也是投入产出比很高的效益项目。农户掌握增收技术,往往不仅一家受益,还会惠及周边农户甚至带动整个村庄。因此,在培训投入上眼光应当长远些,多渠道筹集资金,建好培训基地,购置电化教学设备,使讲课授艺有声有色,更为村民喜闻乐见。

再者建立扶贫送技术的示范点,扩大“造血”型扶贫效应。在推广技术扶贫中,发挥示范点的影响力和拉动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应。示范点的变化让人看得见摸得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因此,建立不同类型的以项目带技术、让技术进农家的示范点,对推进“双到”扶贫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家有千金,不如薄技随身”。作为困难群众,要正确认识“技术扶贫”的现实作用,真正明白唯有掌握产业发展技术,才能在今后的创业致富道路上越走越宽敞,从而获得产业所带来的源源不断的收益,实现脱贫致富。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