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为“田间地头修学分”的农林大学点赞

[ 作者:林日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1-29 录入:吴玲香 ]

到农作园种菜,是浙江农林大学农学院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农业生产综合实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悉,在这所大学里,农作园的菜地就是课本、农具是实验器具,同学们平时上课的地点在菜园里,期末考试也是在这里。“除草、浇水和施肥,菜园管得好不好、菜种得好不好、同学们的参与度高不高,都与课程成绩有关,都关系到班级每一位同学的期末学分。”(11月27日《中国青年报》)

一是专业的需要。和一般专业的大学生相比,农林专业的大学生更需要农作技能的培养。我们的教育常常强调“学以致用”, 有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所学的大多是书本知识,而书本知识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能力。这样既可以用实践来巩固学到书本知识,还可以为学生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搭设一座桥梁,更易融入社会,用知识为祖国的农林生产服务,奉献青春和智慧,报效祖国。

二是品德修养的需要。让农林专业的大学生到农作园种菜,并以此修学分,它的意义不仅仅是让他们学会“种菜”,更多的还在于通过这种流汗劳动,让他们感受到种作菜的过程,体会农民收获的来之不易,从而珍惜劳动的果实。浙江农林大学不仅积极鼓励全校学生参与校园绿地管护、卫生清洁等,还要求学生参与挖番薯、割水稻、收大豆、玉米,播种土豆、油菜等劳动。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摈弃不劳而获、好逸恶劳的思想,加强他们的实践精神。

三是教书育人的需要。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多年来,我们教育围绕“高考指挥棒”转,教师和家长过分强调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实践活动的锻炼,致使大多数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即使是农村出身的学生也很少不下田劳作,对农村的生活知之甚少。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让教育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教育,不再把学生变成只懂读死书的书呆子,就要多一些“学农教育”,以此来弥补当今教育的短板,对学校教育进行有益补充,这样才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材,做社会的有用人才。

(作者简介:林日新,湖南省武冈市湾头镇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