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6)》显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不断健全,服务覆盖面明显扩大,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为促进“三农”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不过,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能力相对偏弱、发放贷款制度不完善等瓶颈和挑战依然存在。在互联网时代,面对困惑和挑战,农村金融机构正加快转型步伐以期更好地服务“三农”。(《经济日报》10月25日)
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对大中小城市的人们来讲,移动支付、网贷、信用卡已经成为了大家的热门话题。然而,对于广大农村而言,虽然近年来农村金融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与城镇地区相比,农村依然是我国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而农村金融最大的短板便是服务不充分,农民的选择不够多元。
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民们对银行没有多大需求,因为手里没有闲钱去存银行,也没有机会,或者也不敢去银行贷款。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很多农民通过各种途径勤劳致富,奔上了康庄大道,多出来的钱,如何理财,成为了一个难题,因为可供选择太少。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很多农村的乡镇上只有信用社,或者农业银行,这是广大农民唯一的选择。而竞争的不充分也导致了服务水平不够高。
农村金融服务,除了服务态度外,也包括产品的贴心化和多元化。当前正处于精准扶贫的攻坚阶段,农村的广大沉睡资源如何被充分挖掘,转化为资源,需要农村金融的盘活。因为农民手里的资金不足,“小打小闹”显然无法达成这一目的。然而,对于很多金融机构来讲,农村金融业务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而且由于历史原因,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偏高,风险化解手段匮乏,资产回报能力不高,导致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提升不足。对很多金融机构来讲,农村这块市场缺乏吸引力。
然而,随着国家征信体系的不断完善,农村这块还未被充分挖掘的金融市场,应该大有可为。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家庭信贷需求高于城市,农村中有19.6%的家庭有信贷需求,城市家庭比例是17.2%。如果金融机构能够从服务选择多元化入手,给农民提供更多的金融选择,必将能够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作者单位: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中学)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