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党建引领下狠手 产业扶持拔穷根

[ 作者:何竹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0-16 录入:吴玲香 ]

位于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龙山镇南部的向田村,是四川省内典型的贫困村,近两年,村里面貌焕然一新,产业多了、钱包鼓了、环境好了,村民觉得更有奔头了。变化源于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泸州老窖)对向田村的定向帮扶。“2015年以来,泸州老窖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以产业扶贫为抓手、以教育扶贫为根本,定向帮扶向田村。目前,向田村在基础设施、教育环境、产业发展、人文风貌等各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脱贫攻坚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泸州老窖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淼介绍说。(《人民日报》10月13日)

读到这则新闻,就想起不久前下乡时听到的一位非贫困户站在第三方阐述的观点。他说,在偏远山区,要真正实现脱贫,没有产业扶持是万万不能的,政策普惠解决的那点资金是治标不治本。这位山里农民所说道理,其实是不言而喻的。偏远的地方,自然要受到环境、交通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作为整体的贫困村,要从根本上脱贫,就要有不断的“源头活水”。就像大自然的雨水一样,需要源源不断,如果突击一下就长时间缺乏,那再大的雨也不能解决问题。这“源头活水”,最重要的就是产业扶持。

新闻中的古蔺县龙山镇南部的向田村,就完全属于这里所说的偏远贫困村,倘若单凭那点政策享受,注定不会有这么突出的阶段性成效。而泸州老窖,作为全国著名的典型企业,在自身飞速发展的同时,没有忘记偏远山区的贫困群众。在公司里,他们狠抓党建工作,以党建作为公司发展和脱贫帮扶的引领,从第一书记的选派,到脱贫攻坚领导班子的组建,都依托于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了这样坚强的“堡垒”作后盾,各项工作就会因地制宜、有条不紊地开展,其效果肯定是明显的。

说到发展产业,可能好多同志都对以前有些地方的盲目发展有较深的记忆。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笔者家乡就曾开山种茶,折腾几年,由于土壤等因素而以失败告终。后来改革开放后,都曾有一波又一波的“产业”来袭,什么广栽桑树、葛根,大种杜仲、纸竹,但没有多少是成功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实地调研,凭想当然和一味的跟风。而泸州老窖到偏远的古蔺山区去扶贫,就一改以前那种随波逐流的“产业”模式,立足实际,为贫困村量身打造了养牛专业合作社、稻田养鱼、庭院经济等扶贫模式。

这样,既杜绝了发展的盲目性,又能充分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让他们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出击。同时,泸州老窖还结合自身的优势,推出“公司+有机农场+种植户”的合作模式,为贫困户持续增收奠定基础。在这样的策划、运营下,百姓中“比学赶帮超”的意识自然增强,那种一味“等、靠、要”的依赖现象就会被不齿。这样,良好的脱贫致富氛围就营造出来了。与此同时,泸州老窖还为了彻底拔掉穷根,实行爱心助学构筑“希望之路”,巨额投资改善办学条件,减轻家庭负担,让教育的发展更能紧跟时代的步伐。

“要想拔穷根,就得下狠手”,这是一位退休医生说的调侃之语,但其中不无道理。他说,那“穷根”就像人体长出的瘤子,如果不下狠手连根切除,是很难治愈的。而泸州老窖在党建工作的引领下,从产业和教育两大板块进行切合实际的帮扶,就是为了将“穷根”彻底拔起而下的“狠手”,毫不留情地把贫穷抛到已流逝的历史长河中。泸州老窖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走出了一条党建扶贫、企业扶贫的新路,必将迎来脱贫攻坚道路上一个又一个的艳阳天。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