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人民日报刊载了一篇《把“实”字写在基层沃土》,其中提及基层工作要落在“实”上,让人不禁深醒,基层工作真正能落在“实”上的有多少?真正为民服务的时间和精力有多少?
比如,一个覆盖人口一万人的小镇,每个月要收到550份左右的文件,平均每个工作日25份,这些还不包含电话通知的,临时交办的。又比如,基层广为流传的“材料狗”,不得不开启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模式,一份重点工作任务清单,要求所有工作有痕迹:要记录、要照片、要方案、要总结、要台账、要整改……,一但不符合要求,轻则整改,重则通报、问责。隔三差五就是一份清单,一次材料督查。总在强调:形式服务于内容,工作要落实、任务要布置、绩效要检查,不开会不行,不准备材料也不行,但是,形式主义过盛,则过犹不及。基层公职人员数量本就缺乏,再被“文件”“整资料”占去了把大把时间和精力,哪里还有时间“撸起袖子加油干”,哪里还有精力深入群众、为民服务?
常有老干部唠叨:现在的工作不像原来那样子了!原来是哪样子呢?干部和群众打成一片,东家的老人啥时候做寿、西家的小孩啥时候满月,所有群众的大事小事都烂熟于胸。揣个笔记本走家串户,有啥述求,有啥意见都记下来。村里端个小板凳,和群众一起“摆壳子”,就这么在“聊天”中把事办完了、办好了。那时候的干部是有时间和群众在一起的,是不会被“材料”“清单”所累的。现在是哪样子呢?上午开会落实文件精神,下午开始“度娘”、“电话”,然后伏笔文案,晚上头悬梁锥刺股打足十二分精神组卷,日复一日……“政策最后一公里”变得遥不可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基层工作不仅要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讲在会上,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为民服务的行动中。一是有政策、有指导,但不是要求照章办事的“清单”,有督查,但是不是形式主义的“看材料”,而应该是深入群众的探访。二是“企业化”绩效考核,群众是评判主角,群众的严厉形势倒逼干部的作风。三是顺应“互联网+”的时代需求,在技术上做“减法”,既节约减排,又可避免汇报就是白纸黑字。但在互联网下也要防范形式上的好看的“数据”考核。“减法”做完,基层干部才能真正深入群众,为民服务,为民办实事。
(作者地址:蒲江县朝阳湖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