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陈文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前提

[ 作者:陈文胜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5-12 录入:19 ]

关于如何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现在有很多的观点,比如去库存、降成本、增效益,还有科技创新等。难道这就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吗?很多人都没有真正理解这个概念的真正意义。那真正意义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正是由于中国农业已经进入一个亟待加快转型、实现历史跨越的窗口期,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新理念。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保障农产品数量、特别是粮食数量始终摆在第一位。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多地少。这么少的耕地要养活这么多的人口,因此我们以前所有的思路、所有的发展理念都是保数量,能够有饭吃就不错了,没有什么品质的要求。因为食品短缺,只愁生产不愁卖不出。整个农业领域计划色彩很强的,规定粮食产区必须保证完成粮食产量。甚至农民不愿种田,逼得基层干部要帮农民去种田。

现在湖南的大米、东北的玉米大多放在仓库里面,尽管卖不出去,国家还是有最低保护价。因为有最低保护价,卖不出去农民还是继续生产,生产出来继续都放到仓库里去。湖南是鱼米之乡,号称"湖广熟,天下足",但很多县城包括小镇都卖泰国大米。在这个情况下,提出什么科技创新把产量翻一番,成本再降低,但是还是卖不出去,只不过是增加仓库的库存罢了,而库存怎么去得了呢?

为什么一方面大量进口而一方面大量积压卖不出去?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农业生产没有跟消费对接。原来我们每餐吃四两米都还吃不饱,现在一天能吃多少米?蔬菜、水果、鱼类、肉类等都是粮食,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有专家说原来的一日三餐是根据原来的劳动强度、营养不足相适应的,现在不少人的劳动强度轻、营养过剩,吃两餐是比较健康的,以免造成肥胖病。但农业生产结构没有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粮食生产,只低头生产,不抬头看销路,生产与消费严重脱节。这是成本问题吗?这是效益问题吗?生产不与市场对接,不以市场为导向的一个农业生产体系,那就必然没有竞争力。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非是什么去库存、降成本、增效益,也并非是科技创新就能解决问题。习近平同志提出这个概念,核心是要解决农业发展理念的问题。随着我们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使数量的保障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以数量保障农产品供给上升到品种和质量保障的大转型,农业生产的数量导向要向质量导向转变,政府的行政导向要向市场导向转变。不是产量越多越好,粮食十二年连续增产,再继续增产放在仓库里卖不出,没有意义。所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真正意义,就是在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战略跨越的关键阶段,提出实现农业发展思路的战略转型。

我们必须要转变思路了,农业生产要以市场需求为前提,而不是什么菜篮子工程、米袋子工程,用行政手段迫使地方政府提高粮食产量。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乡村发现》主编)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