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张志坚:我国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现实困境与突围方向

[ 作者:张志坚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4-14 录入:19 ]

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消费水平大幅提高,以及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迅猛增长,垃圾围城困境愈加严峻,生活环境隐患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实施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可以有效改善城乡环境,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事实上,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推广工作已历时多年。早在2000年6月,国家建设部确定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厦门为全国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然而,时至今日,由于种种原因,大多城市的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工作进展缓慢,甚至陷入名存实亡的境地。

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收效甚微的成因分析:

首先,政策设计缺乏全局观念,彼此激励不兼容。不像许多发达国家实施的是垃圾计量收费方式(Pay as you throw),即每家的垃圾费用等于其产生的残余垃圾量(不可回收利用的垃圾产生量)乘以某一费率,我国现有的垃圾收费方式仍是定额收费或按自来水消费量折算系数法征收。采取这种收费方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部分财政收入,但该收费方式不仅缺乏社会公平,而且对于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并没有实际帮助。由于家户多排放一单位生活垃圾的边际成本为零,生活垃圾定额收费或自来水消费折算收费未能提供应有的经济激励刺激居民实施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未来有必要深思熟虑地设计一个生活垃圾收费和垃圾源头分类相互兼容的生活垃圾管理系统。

其次,垃圾分类配套设施匮乏和回收系统不健全。垃圾分类处理需要一套完整的体系,包括分类收集、分类利用和分类处置,任何环节的缺失都会导致回收利用的失败。例如,人们目前主要通过等待小贩挨家挨户上门收购的方式或自己把可回收垃圾送往回收站的方式来处置可回收垃圾。前者需要家中具有足够的空间来暂时储藏可回收垃圾,而后者往往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成本来把可回收垃圾运送至回收站。同时,小贩的收购活动通常发生在工作时间而回收站也只是在正常营业时间开业。诸多的不变导致越来越多的家户把可回收垃圾和残余垃圾一起扔弃。此外,目前绝大多数城市对垃圾末端处置都是简易的填埋和焚烧,并没有建立完整的回收利用处置体系。

再次,公众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自主参与意识薄弱,分类技巧匮乏。长期以来,政府秉承管控的理念对居民采取强制性的力量进行外部干预,虽然该理念在早期特定形势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直接导致了居民一直游离在治理主体和责任之外,自主治理意识和责任意识薄弱。自主参与意识的缺乏直接导致了对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不关心以及对垃圾分类知识技巧的匮乏。这反过来更加增加了居民对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成本的感知。政府在为社区自治提供必要支持保障的前提下,应放权和还权于民,减少基层组织对行政干预的过度依赖,实现居民自主参与生活垃圾治理。

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困境的突围方向:

首先,尽管垃圾定额收费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弥补财政支出空缺以及唤起公众对垃圾污染问题的意识,但应根据生活垃圾收费系统是否存在替代效应和挤出效应而做出适当地调整,使其与生活垃圾源头分类项目相互兼容进而激励人们参与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和减量行为。例如,建立差异化的生活垃圾收费系统,对已经正确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家户给予积分奖励或生活垃圾服务费的优惠或免除。事实上,目前有些城市已经开始了探索,例如,南京正在酝酿生活垃圾按量收费和垃圾源头分类实施积分奖励制,而北京拟对分类垃圾和混运垃圾实施差别定价。但需要注意的是,计量用户收费政策的贸然实施也可能导致非法倾倒垃圾现象的增加。

其次,完善垃圾分类配套设施和健全垃圾回收系统。在上游环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不仅需要必要的知识和信息,同时还需要多种标识明确的容器(既包括室内的容器也包括室外的容器)来暂时存放不同种类的垃圾。当缺乏便捷合理的基础设施来使垃圾分类更容易操作时,垃圾分类将得不到有效推广。需要说明的是,可获得性不仅包括足够的基础设施设备,还应包括便捷周到的配套服务。在中下游环节,分类投放的生活垃圾还必须得到相应地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例如,建立健全非工业源有害垃圾收运处理系统,确保分类后的有害垃圾得到安全处置;将可回收物交由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收运和处置,将餐厨垃圾采用专用车辆运至餐厨垃圾处理场所,将热值较高的垃圾运至焚烧垃圾处理场所等。

再次,虽然监督惩罚和外在奖励是各国在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分类中广泛使用的政策工具,但公共信息披露和教育宣传活动应该得到同等的关注。相比于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政策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政策,公共信息披露和教育宣传活动具有更强的导向性、公开性和广泛性,其负面效应和执行成本更低,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可能更可取。良好设计和实施的公共宣传教育活动不仅能够培育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公共精神和合作社会规范,还能提高公众关于生活垃圾污染的意识以及提供其垃圾分类减量的实用技巧,进而重塑公众关于生活垃圾管理的偏好、习惯和行为。在许多发达国家,设计良好的教育宣传项目在激励居民参与垃圾减量、再利用和回收活动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现代农业与农业投资研究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