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黄友轩:贫困地区的根本出路在于用好一个借字

[ 作者:黄友轩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29 录入:19 ]

荀子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实践和历史也证明,个人功成名就、企业兴旺发达、国家富裕强盛无不是与善于用“借”的智慧有关。贫困地区的根本出路也在于立足自身优势用好一个“借”字。

借“思”引路。思路决定出路,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建园区、搞基地、强龙企”这种传统的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并不适合基础设施差、缺少资金、缺少技术、缺少人力的贫困山区发展现代农业,这也是一些生态良好贫困山区的党委政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能把特色农业做大做强的根本原因。比如像万源这种生态良好的贫困山区只能走日本、韩国搞山区精品农业之路,这种模式更能有效解决制约贫困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规模不大、效益不高、人钱不足”问题: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协会抱团发展以解决单个农户“规模不大”的问题;通过生产销售质优价高的中高端农产品而“有钱赚”就不愁农民不种地、农民工不回流、工商资本不下乡。

借“势”发展。“顺势者昌。”认清大势,把握优势,乘势而上,顺势而为,这对于像我们万源这样的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至关重要。万源作为革命老区、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扶贫开发重点县(市)要深入研究、用足用活用好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脱贫攻坚、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战略的深入推进所释放的政策红利,借“政策”助发展;借区域经济发展之势,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借“平台”促发展;抓住当前转方式、调结构等有利之机,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要精准承接中东部地区产业的梯度转移,借“升级”大发展。

借“力”推进。俗话说得好:借力发力不费力。秉持“你发财、我发展、民致富”三赢的理念,营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投资创业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吸引力度,借“外资”发展;牢固树立人才意识,在充分发掘和用好本土人才的前提下,要积极引进优秀人才,特别要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与高校和研究所等联姻,以解决贫困地区优秀人才留不住的问题,借智“候鸟”高端人才发展;大力支持村级班子致富带头人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产业,使包括贫困群众在内的老百姓有“顺风车”可搭而“不掉队”,也可解决“引进的大企业往往是富了财政却富不了百姓”的问题;利用互联网优势,让农产品站上“云端”。

贫困地区只要摈弃“等靠要”思想,敢于创新,艰苦奋斗,通过巧做“借”字文章,一定能够“借”出一片新天地。

作者地址:四川省万源市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