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张新民:产粮大市如何深入推进粮食供给侧改革?

[ 作者:张新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10 录入:王惠敏 ]

习近平同志在四川代表团参加审议会上指出,重视农业,夯实农业这个基础,历来是固本安民之要。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必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作为农业大市的常德人对总书记的这段讲话感受尤为深刻。近年来,常德市在这个方面作了一些有益尝试。

常德市地处洞庭湖区,是全国商品粮基地、产粮大市。常年粮食产量70亿斤,商品量30亿斤。两会召开前,常德市粮食经济科技学会、常德市粮食行业协经过深入调研得出的结论是,粮食供给侧改革既关系到区域粮食有效供给,又关系到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面对全国粮食供给侧结构改革调整新形势,常德市推进粮食供给侧改革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着力破解当前供求结构性矛盾,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和粮食流通格局新变化,满足城乡居民健康消费、放心消费、方便消费需求。

适应粮食供求现状,着力推进“一市几品”稻谷生产

近年来,常德市粮食流通市场出现了“两少一多一高”的状况:加工企业加工量减少,走出去的粮食减少,外来粮食增多,粮食库存高,粮食加工企业原粮和成品粮库存超历史。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品种多而杂,部分企业加工的大米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粮食加工企业反映,全市稻谷品种繁杂,政府有关部门要下大力整治“一县百品”的乱象,切实做好稻谷品种选优、推广工作,积极引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优质稻谷品种,逐步把控好“一市几品”的稻谷生产。

大力拓展订单粮食。粮食加工企业要彻底改变传统经营方式,拓展订单粮食,推行产业化经营。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发挥引领作用,或领办粮食合作社,或与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对接,实行订单收购,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产业链。从而使粮食纯化品种、提升品质、做响品牌。优化常德粮食供给侧,首先要让常德人吃常德粮、吃常德的优质粮。

适应粮食需求新变化,着力发展特色粮食

为满足城乡居民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需求,为消费者提供品种丰富、营养健康的粮食产品,应大力发展香稻米、富硒稻米和杂粮等特色粮食生产。

一是发展“常德香米”生产。常德市自古就盛产香米,据《桃源地名大观》等史料记载,桃源县九溪乡一带唐代之前生产“三红一花一米”(红莲、橘红、红辣椒、棉花、香米)。现有香稻米产地主要分布在鼎城、汉寿、桃源、临澧、石门、澧县、安乡、津市等8个区县(市)的40多个乡镇。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常德市推广种植香型水稻品种,生产加工出来的常德香米,以其独特而优良的品质享誉三湘和南方粮食主销区。金健、广积、精为天、广益、天泽、金牛、金穗、兴隆、洞庭春、勇福等一批国家和省市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订单收购方式,大力推广种植优质香籼稻。2013年以前香稻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平均亩产香稻谷800斤以上。粮食加工企业年加工香稻米30万吨以上,优质香稻米在省内外市场占有较大份额,以湘晚籼13号为主的香稻米闻名南方粮食主销区,以金健米业为代表的粮食加工企业采用“桃花香”冠名,深受消费者亲睐。农民种植香稻每百斤稻谷售价一般高出常规稻30元以上,香稻米的市场销售价一般高出普米30%以上。为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应保持特色,大力发展“常德香米”生产。

二是发展富硒稻米生产。近年来,桃源县充分利用天然富硒资源,大力培育开发优质富硒稻米。该县研究开发了铬硒肥、硒锶肥、富硒生物剂等5种富硒叶面肥,通过叶面施肥,适度增加大米中硒元素的含量,达到富硒标准而成为富硒稻。在陬市镇、漆河镇、枫树乡、郑家驿乡等富硒地区和集中产粮区建立了优质富硒稻米加工基地。成立了13个富硒优质水稻专业合作社,社员达1.23万人,联结农户6.2万户,建成了优质高产富硒水稻辐射基地30余万亩,其中核心基地10万亩。桃源县兴隆米业科技开发公司,建有富硒优质稻米生产基地1.7万亩,加工的富硒稻米远销长沙、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消费者逐步由高收入人群发展到普通工薪阶层。富硒大米价格高于普通大米,市场前景看好,为有利于国家“全民补硒”战略实施,满足市场需求,应推广桃源县的做法,大力发展富硒稻米生产。

三是恢复发展杂粮生产。食用杂粮,不但可均衡人体营养,还能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近年来,杂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亲睐,成为家庭餐桌上的新宠,市场需求不断增加。本市粮食加工企业反映,本地加工的杂粮食品越来越受市民欢迎。2016年初在常德市举办的农博会上,石门益添壹碗杂粮公司参展的苦荞面、红薯面,展会第一天就销售一空。鼎城、桃源、临澧、石门等区县有种植高粱、荞麦、粟米、红薯等杂粮的传统,澧县、津市、汉寿等县市有种植大麦、荞麦的优势,要因地制宜恢复并发展杂粮生产。

满足安全消费需求,着力发展原粮标准化生产

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的关键是要管住源头、管住原料。因此,从满足安全消费需求来看,应深入推进放心粮油工程,着力发展原粮标准化生产。

一是以放心粮油示范企业为引领。放心粮油示范企业与粮食专业合作社对接,是引领粮食产业化、标准化生产,开展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实行全程产业链可监控的最佳途径。常德市现有国家级放心粮油示范企业12家、省级放心粮油示范企业22家,要充分发挥示范企业的引领作用,推进原粮标准化生产。全国放心粮油示范企业金健米业领办常德市穗丰优质稻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鼎城区灌溪镇优质稻标准化示范区进行订单生产,建立“金键大米”优质原粮标准化生产基地26000亩,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投入品、统一技术规范、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六统一”生产经营。基地进行集中育秧,统一测土配方施肥,使用专用配方肥;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安装太阳能杀虫灯诱杀害虫,保证了原粮生产标准化。

二是要以粮食合作社为依托。粮食加工企业依托粮食合作社推行区域化种植,统一供种供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销售,实施原粮标准化生产,从根本上改变“种到田里是良种,收到仓里是杂种”的状况,从源头上保障粮食质量安全。汉寿县大南湖乡金泽富民种粮专业合作社对社员种植的1万亩稻田的播种时间、打什么药、施什么肥都全程记录下来。合作社统一使用高效微毒农药治纵卷叶螟和钻心虫,农药打到田里不死鱼,对青蛙、泥鳅都没有危害。大南湖的群众反映说:“南湖田里的青蛙多起来了”。示范企业都要依托合作社建立原粮标准化生产基地,打造从田间到餐桌可追溯的全程产业链。

三是落实原粮标准化保障措施。我市农业标准化办公室对稻谷制定了一套技术规范,对产地环境、品种及种子选择、栽培管理、收获储藏、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及农药使用作出明确规定。示范企业和合作社技术人员要指导农户进行生产操作。粮食专业合作社要如实记录粮油产品生产过程相关信息,建立生产档案。放心粮油示范企业建立粮食质量安全追溯编码管理制度,对粮食产品实行“身份证”管理,逐步实现粮食产品产地、生产者、经营者可溯源查询,建立起“产品质量追溯平台”,让广大消费者放心消费。

适应粮食流通格局新变化,着力发展粮食流通经营新业态

粮食经营主体要适应市场机制配置粮食资源的新形势,适应消费者的购买方式需求,建立粮食流通经营新型业态,让“放心粮油”产品走进千家万户,让我市粮食更好走出去。加强粮食物流园区建设。主动适应全国粮食流通格局新变化,利用立体交通网络优势,以粮食企业现有仓储物流设施为基础,加强粮食物流园区建设。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大型专业物流企业,整合现有粮食物流资源,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推进传统粮食运输业、仓储业向现代粮食物流转型升级。

实行“互联网+粮食交易”。粮食经营企业要创新营销方式,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强“线上线下”融合的电商平台建设,有效拓宽粮食营销渠道,提高粮食供给效率。粮食加工企业要加快产品标准化工作,加强产品二维码定型申报和企业微信平台创建,为企业和企业产品走出去创造现代商务条件,利用“互联网+粮食交易”展示产品二维码,让消费者可追溯产品生产过程。

推行粮食加工企业连锁经营。放心粮油示范企业采取直营、加盟和委托的方式,在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建立放心粮油连锁经销店。要鼓励示范企业在全国开设连锁经销店,促进常德粮食更好走出去。(谨向提供支持的老同事、好朋友陈正华、李正林同志致谢、致敬)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作者的博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