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冯兴怀: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做大做好产业扶贫大文章

[ 作者:冯兴怀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10 录入:19 ]

杨东认为,要紧密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调整扶贫产业结构。“以往那些传统农产品,大路货多,粗放种植,收入很少,而且耗资源。现在这种模式供给的是优质高效的特色农产品,更有市场前景,能更好带动贫困群众增收。”(人民日报 03月09日)

如何破解脱贫攻坚中产业发展的难题,持续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唯有依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对接市场,在发展优势农业中延伸产业链条,弥补城市经济的短板,才能把农村的资源优势变成资本优势。

贫困地区呈现的特点是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传统农产品粗放种植,产业重复且大路货多,运不出销不掉,境产不增;贫困地区群众有劳力而无技能,即使进城务工也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工资收入微薄。然而实施脱贫攻坚一年来,各地扶贫干部在坚定落实中央扶贫政策,改善了贫困地区的交通条件,独特的自然资源得到了有效开发和利用,优质农产品基地在探索中逐步培育,部分群众的增收能力得到了增强。然而面对越来越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如何做大优势农业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这篇文章?唯有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落实精准扶贫的举措,破解资源零碎、产业链条不长的瓶颈,在对接市场中彰显特色农业产业的优势,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增收。

扭住龙头延伸产业链条。在贫困地区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开发旅游产业,带动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加附加值中,要跳出本地意识,把生态人文旅游融入于市省的大旅游圈中去规划发展,在借取其发展经验中弥补自身的不足,彰显自身特色,才能让乡村旅游彰显活力;同时要与大都市农产品加工龙头联姻,以龙头带基地的模式,注重传统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在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中包装培育自有品牌,在实现当地旅游消化的同时,对接市场打开国内甚至国际市场的销路。在带动群众增收中,进一步增强产业做大做强的底气,安置部分农村农劳动力增收致富。

加强培训向劳动力要活力。贫困地区旅游产业、优势农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开辟了就业渠道,然而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多元化增收,就要依托扶贫就业政策,在盯紧城市这块市场和培育农业优势产业的领地,对农村劳动力开展多元化培训,让其至少撑握两门以上的劳动技能,将年轻劳动力输入城市家政服务和建筑、餐饮等行业;将中年不愿外出的劳动力,安置于乡村旅游和农业特色基地务工;将老年劳动力安置于乡村环境治理、治安维护上,以其务工收入弥补社会保障的不足。

要在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做大产业扶贫的链条,离不开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劳动力资源的开发,需要各级扶贫干部在扶贫实践中勇于担当,才能破解产业发展的难题,才能确保扶贫目标的实现。

作者单位:盐亭县委办公室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