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谭智心:供给侧改革提升东北农产品竞争力

[ 作者:谭智心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2-06 录入:19 ]

东北地区是我国传统老工业基地,也是中国的粮仓所在,农业资源条件禀赋丰富。农产品加工业联结农业与工业,有效发挥了东北地区作为农产品原料产地的区位优势和已经积累的工业基础,近年来已经发展成为东北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然而,受农业弱质性特征和体制机制积弊的困扰,近年来东北地区部分农产品加工业一直徘徊不前,主要表现在发展速度趋缓、经营运转困难、效益明显下滑等方面。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出现倒挂,更是严重打击了东北地区粮食产业和以粮食为原料的畜产品加工业等传统产业,为东北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加快转型升级敲响了警钟。导致东北地区农产品加工业陷入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不足。虽然东北农产品加工业中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占比明显高于全国水平,但大部分加工工艺简单,附加值相对偏低。二是国家在东北地区实行的粮食政策性收购抬高了农产品加工的原料成本,特别是2009年以来,随着国家不断提高水稻、小麦最低收购价和玉米、大豆的临时收储价格,导致东北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原料成本居高不下,既无法同关内销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竞争,也难以与国际廉价产品相抗衡。三是旧有的计划经济思维和长期依靠政策套利导致市场意识缺陷。据了解,在东北地区,部分国有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力雄厚,财政强有力的支持使得这些企业经营机制僵化,市场意识淡薄,不仅对民营企业形成了挤压效应,而且不利于良好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此外,国家将众多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收储任务的承担主体,财政为收储业务埋单,给这些企业带来了政策红利,但也导致一些企业形成了从政策中寻找利润空间的思维惯性,对市场重视不足,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振兴东北农产品加工业的核心在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动市场化进程。同时,还要从转换观念入手,培育企业市场竞争意识,转变政府施政理念和干预市场方式,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使东北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第一,顺应市场需求,推动东北地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适应消费需求变化,与上游农户、合作社进行对接,发展优质、专用原料基地,发展健康安全的品质产品,同时向下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深加工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二,深入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东北是中国的粮仓,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保护粮食生产能力要提高到同样重要的位置。这就要求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要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按照价补分离的原则,由市场形成主要粮食作物的价格形成机制及收储制度,对生产者进行直接补贴,实现农产品供需结构的有效均衡。

第三,加快转变政府及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落后观念。深化国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化改革,以引入民营股份和市场经济人才为契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市场化改革,强化市场意识。引入专业的经营管理机构,为东北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专业化的经营管理、市场定位和品牌建设咨询和服务,推动东北农产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加强东北地区与日本、韩国等东北亚国家的合作,利用各自的资源互补优势,激发产业合作潜力,提升东北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国际国内竞争力水平。

(作者谭智心系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环球网 2017-02-04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