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近几年,淄博市农村金融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农业经营方式发生较大变化,对农村金融如何支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农村金融供需之间存在错配
(一)农村资金外流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对资金需求激增之间出现错配。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一直较为普遍,大量农村资金通过不同形式外流到城市和非农领域。一是基层金融机构资金上存。基层金融机构信贷权限缩小,一些分支机构只有贷款调查权和推荐权,没有贷款审批权,这些机构从农村地区吸收的存款只有通过上存资金来获得收益。二是支农资金“农转非”。县域中小企业贷款压力很多转嫁到农村信用社身上,挤占了“三农”信贷资金。
(二)涉农金融机构信贷权限受限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对大额资金需求之间出现错配。一是贷款审批权受限。商业银行实行审贷分离制度和风险防范制度,上级行调控力度加大,多数基层行只有贷款推荐权,而无贷款审批权,或审批权限有限,制约了农村地区信贷投入,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大额资金需求。二是贷款利率定价固化。农村商业银行基层网点贷款利率由县商业银行统一确定,基层网点只能严格执行县联社制定的利率,没有利率定价的权限。这种简单的浮动利率式定价方法虽方便操作,但忽视了农村信贷市场对利率定价的需求,限制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开展。
(三)合格承贷主体资格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主体信用不足之间出现错配。一是组织管理不健全。目前农业经营主体多数管理较为松散。规章制度不健全,特别是其财务制度不健全,使得金融机构难以掌握其经营情况。二是有效抵押不足。农村经营主体普遍存在抵押物不足、信息不对称与银行严格的抵押担保制度之间的矛盾。如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其经营的特殊性,企业往往固定资产投资偏小,但在原材料采购环节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支付大量的现金,仅凭企业的资产难以为其所需的信贷资金提供足额的担保。
(四)金融创新不足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金融需求日益提高之间出现错配。一是服务意识不强。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服务方式单一,手段也较为落后,同质化经营程度高,且大多提供大一统化的金融产品,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二是产品创新不足。涉农金融机构针对农村市场的信贷产品多数停留在上级机构统一制定产品、统一授权、统一销售的层面,真正能结合金融机构所在地的产业发展实际情况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需求来创新的信贷产品与服务不足,金融产品数量少,涉农金融机构供给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主体金融需求难以形成有效的供需关系。
农村金融转型路径考量
(一)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促进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应构建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等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应持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居住环境建设等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商业性金融服务“三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深化农业银行三农事业部制改革,引导邮储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扩大业务范围,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促进农村合作金融的规范发展,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信社实行合作制,引导农村合作社有条件地实行信用合作,鼓励资金留存发展。
除银行业金融机构外,还应进一步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满足“三农”领域日益多元的金融需求。鼓励在农业领域开展直接投融资业务,引导建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农业科技创新投资基金、农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
(二)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农村经济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日益多元的融资需求要求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一是创新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产品体系。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提供更加灵活优惠的信贷产品和便利的支付结算服务。加大债券融资、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发展力度,进一步丰富现代农业资金来源渠道。保险业要进一步丰富农业保险险种和服务模式,加快建立农业保险大灾分散机制。二是大力推广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银行要通过把握农业产业链核心企业,加强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控制,并根据条件引入政府机构、担保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合作社等实现信息共享、风险共担,通过设计个性化服务方案,提供融资、结算、投资理财等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三是创新抵质押担保方式。积极研发推广土地生产经营权抵押、林权抵押、厂房生产设备抵押、大型农机具抵押、农产品收益权质押、订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龙头企业担保、国家财政补贴资金担保、农业技术专利质押等抵质押担保方式,切实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担保难题。此外,推动组建政府出资、主要开展农业信贷担保业务的融资性担保机构,降低服务费率。
(三)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实行有效引导政策,综合使用差异化存款准备金制度、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金融调控手段以及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并通过建立完善的考评监测体系,引导金融资源流向“三农”领域。提高创新金融服务的现实可操作性,促进建立统一征信系统,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程,建立统一的抵质押登记流转平台等。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金融时报 2017年01月16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