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张郁辉:中国新乡绅应该是怎样的

[ 作者:张郁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1-09 录入:王惠敏 ]

“乡绅”,在国家政权对基层乡村社会控制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充当了政府与乡民之间联系的重要中间角色,兼顾政府和地方利益,就地方事务为政府官员出谋划策,为维系地方乡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学者熊培云在《一个村庄的中国》中认为,乡绅这个群体在中国传统社会,是体制内权力与中国社会基层的“连接器”、“缓冲带”;梁漱溟说,近代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对乡村的破坏史。而乡村的破坏史,也是一部“乡党消亡史”。

社 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提出了著名的中国社会“双轨政治理论”:“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的皇权,另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绅权和族权,二者平行运作,互相作 用,形成了‘皇帝无为而天下治’的乡村治理模式,塑造出一个形象而又独特的描述传统中国政治运作逻辑的‘双轨政治’模型。”

美 国家族史专家古德也在其《家庭》书中说:“在中华帝国统治下,行政机构的管理还没有渗透到乡村一级,而宗族特有的势力却维护着乡村的安定和秩序。”吴理财 在《民主化与中国乡村社会转型》文中认为:“在中国,三代之始,虽无地方自治之名,然确有地方‘自治’之实。自隋朝中叶以降,直到请代,国家实行郡县制, 政权仅止于州县。那时,乡绅阶层成为乡村社会的主导性力量,乡村公共事物主要由绅士出面组织,从而在客观上造就了乡村社会一定的自治空间。但是,与其说那 时是乡村自治,还不如说是‘乡村绅治’。”

秦晖则将传统乡村社会概述为:“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础控制》)

目 前,随着国民整体乡土意识和文化发掘的自觉,农业生态理念的推广、有机农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农村信息化等,也显露出一些良好的端倪和态势,如乡村宗族 意识和传统礼俗的复兴,大企业资本如联想、网易等投资现代农业,都市白领下乡涉足家庭农场,先富能人返乡治村,大学生回乡创业等等。随之产生的便是知识信 息以及知识分子在农村的集聚。

这些在农村集聚,从事农业的“知识分子农民”,逐渐转变成以农业为职业的“农民知识分 子”,“一定程度上已经变成农村里的意见领袖,变成农村公共事务的发言者、论坛的主持者。这才是我们期待的——要恢复农村的活力,要重建农村的知识阶 层。”(钟永丰《重建农村的知识阶层》wen.org.cn)

这些农村的知识分子群体,成为新乡绅阶层生成的主要基础,同时也是新乡绅阶层的主要构成。

当然,除了知识能力之外,还应该有其他方面的条件,如“拥有一定财富或者创业能力的,乐善好施的,在当地具有一定威望的”等。(参见宋青宜《中国未来的脊梁:新乡绅》)

中国新乡绅应该是怎样的?

知名的旅日华人宋青宜女士在她的文章《中国需要新乡绅阶层》提出自己的看法:

社 会主义农村的“红乡绅”,主要由以下几部分人组成。一、乡镇党政部门与村委会里有政治资本的党政干部及其亲属;有功勋荣誉、海外关系、上层社会关系等社会 资本的乡村退休官员、复退军人、知名人士、乡镇村民及其家属等一批有社会影响的人物;受过专业训练立志回乡发展,有文化资本、独到眼光和较高技能的知识分 子和专业人才;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乡村首先富裕起来的有经济资本的乡镇民营企业家,外出经商、创业、务工致富的返乡农民等。

她把当代的乡绅称为新乡绅,这样便于和历史上的旧乡绅加以区别;同时她所谓的新乡绅,主要是指受过良好教育的,通过诸如政府及社会支持等而获得一定资本的或者具有创业能力的,乐善好施的,经过一定时间努力得到了村民的信任进而具有话语权的回乡人士。

所谓受过良好教育,是指上过大学。这些人拥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善于学习,善于接受新事物和研究新问题,视野广阔,富有理想,勇于创新。同时,他们崇尚人文精神,热爱中华传统文化,讲道德,讲诚信,有爱心,有智慧;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追求天人合一。

所谓拥有一定资本或创业能力,是指这些决心在农村干一番事业的人,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扶植,获得了一定的创业经费或银行无息、低息贷款,或者有其他投资者的加盟,总之,他们已经具备了在乡村创办经济实体的能力。在资本、技术和市场对接上,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所谓乐善好施,是指他们是“自我价值的追求者和实现者”。他们在精神上有较高的需求。所以,他们应该是农村致富的带头人。他们认为“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他们是公益事业的热心人,筑路、修桥、建水库等,都少不了他们的慷慨解囊。

所谓有话语权,是指他们和乡亲们一条心,他们通过自己的点点滴滴的努力,或者说他们凭着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获得了乡亲们的尊敬和爱戴。他们能够坚持正义并主持公道。因此,他们在乡亲们中具有较高的威望,是值得信赖的人。

总之,新乡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他们和村里的村党支部、村委会,以及村代会,并不存在什么矛盾。也许,他们中有不少人本身就是其中的成员,比如,他可以是村党支部支书、村委会主任,或者村民代表。

大学生应该是新乡绅中的重要一员

政 府特别扶持和培育下的新乡绅阶层,就是中国农村的“中产阶级”。他们在不断扩大的经营活动中,需要实现大量的物质采购;他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也会有较 高的消费发生。他们大多是80后的新生代返乡大学生,他们不会向父辈那样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他们具有较强的现代消费主张,他们和城市里同龄人的消费没有 多少差别,甚至超过城里人。因为他们具有相当的消费能力。8亿农民中,如果新乡绅能占到1%,那就有800万新乡绅。那可是一支庞大的消费大军。同时,由 于新乡绅的经济体,吸纳了当地大量的农民加盟,所以,这批农民也跟着富裕起来,他们的消费欲望和能力也是不可小觑的。

可见,农村“中产阶级”—新乡绅的培育,对于农村经济的拉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当然这种作用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来说,也就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新乡绅们的机遇与困难

在新型城镇化和新国五条的政策引导下,一种以产业为导向的乡村开发模式成为大势所趋。但是,大部分乡村地区并没有发展制造业的区位优势或者产业基础,只能从农业和泛旅游业入手。如此,新型的综合型农业和休闲旅游势必成为撬动区域开发的杠杆。

都市精英的返乡给乡村带来了各种急需的资源和资金。而这其中,最具价值的仍然是他们的见识。这些见识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更多难得的可能性。摒弃了过多的功利性,新乡绅们正在造福乡梓。

但是,对于普通的新乡绅而言,他们依然面临了一系列的困境:

1、乡村金融衰败,导致资本投资缺乏活力,乡村建设周期长,区域营销不给力。

2、乡村文化僵化,具体体现在新乡绅在乡村融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摩擦力。

3、土地产权不规范,村集体所有制和村干部代理模式增加了土地租赁的协商难度。

4、乡村发展模式惯性强,急功近利的依靠农药化肥增加量产的粗放式农业发展思路中毒深,而且已经造成了更胜于工业的面源污染。但是,想要短期内改变这种短视的趋势还很难。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新乡绅在乡村建设中可能会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仅靠乡村的力量还不够。而城市反哺乡村除了在人才上还应在金融、政策、文化影响上加以倾斜。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九个头条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