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王思铁: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初步成效

[ 作者:王思铁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21 录入:王惠敏 ]

由于多种原因,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总体上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如此,甚至在一些年代、一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带来了严重的恶果。建国后的第一个30年,不少县域“以粮为纲,毁林开荒”,导致生态环境的毁灭性破坏。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几乎是同期世界发达国家的3倍,但由于我们实行粗放式的增长方式,靠的是高消耗、高投入,是以付出巨大环境资源代价换取的高增长。因此,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30多年里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时空压缩”的特点。这期间,我国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瓶颈和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还开始引发社会某些不稳定问题。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释过自然力是劳动生产力的自然基础,因此人类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铁的定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伴随科学发展观的树立和践行,生态建设提上了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2010年,国务院正式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把国土空间统一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类主体功能区; 其中,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分为水源涵养型、水土保持型、防风固沙型、生物多样性维护型等4种类型,包括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等25个地区,涉及436个县级行政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不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而且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同意新增部分县(市、区、旗)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批复》,新增了240个县级行政区,此举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国家生态安全保障水平。

“十二五”期间生态功能区建设步伐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据有关资料介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有下降。据前四年数据累计,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10.10%、9.80%、12.90%和8.60%。2015年上半年,四项污染物排放量继续较大幅度下降,已提前半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经过“十二五”的努力,酸雨面积已经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水平,这是个了不起的进步。

二是主要江河水环境质量逐步好转。COD排放量下降推动了主要江河水环境质量逐步好转,重要的标志是劣Ⅴ类断面比例大幅减少,由2001年的44%下降到2014年的9%,降幅达80%。2014年,全国五种重点重金属污染物(铅、汞、镉、铬和类金属砷)排放总量比2007年下降1/5,且重金属污染事件由2010~2011年的每年10余起下降到2012~2014年的平均每年3起。

三是PM2.5治理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治理PM2.5的发展中国家。在PM2.5治理上,2014年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11.10%。2015年前8个月,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与2013年同期相比下降29%;北京达标天数增加23天,重污染天数减少22天。

四是为解决国际环境问题作出重大贡献。我国不仅在解决国内的环境问题,也在为解决国际环境问题作出重大贡献,如臭氧层保护。30年来,全球淘汰98%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和使用,结果是全球的臭氧空洞已经开始缩小。在这个过程中,我国是作出重大贡献的。我国颁布实施《中国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国家方案》,制订25个行业的淘汰行动计划,关闭相关淘汰物质生产线100多条,在上千家企业开展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转换,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25万吨,这个数占到发展中国家淘汰总量的一半以上。

作者: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四川省扶贫外资中心主任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县域经济报 2016-11-10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