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
上海市近郊农村宅基地置换建立在宅基地功能的转变、宅基地置换权自主、宅基地管理到位的基础之上,表现出农户与政府积极互动的局面。在不损害农民切身利益的前提下,保障农民自主选择的弹性空间,利用宅基地规范管理的政策性支撑,有策略、有原则、有底线地推进宅基地置换,这是上海市近郊农村进行村庄更新、改善农村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上海宅基地的变迁历史
从宅基地的变迁历史来看,上海政府对宅基地长期的规范管理为宅基地置换提供了有效的政策资源。对宅基地的控制具体化、制度化,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户在宅基地上建新房的积极性。也为目前的宅基地置换提供了政策支撑。
其一,20世纪80年代宅基地证的颁发,为宅基地置换的面积提供了法律依据;其二,20世纪90年代通过控制农民建房的面积,实现户均面积均等化,为宅基地置换提供了相对平衡的利益关联;其三,宅基地的审批权上收导致农户宅基地的审批成本增加,进而减弱了农民在村庄内进行宅基地更新的欲望,增强了在村庄外更新的动力。实现户均面积均等化,为宅基地置换提供了相对平衡的利益关联。
上海宅基地功能的退化与转换
在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落中,宅基地至少承担两项基本功能:生活居住功能和生产辅助功能。上海农村宅基地的这两大传统功能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大量工厂企业进驻嘉定区,外冈镇和安亭镇成为当地工业产值较高的区域。
持续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就业岗位,促使本地农民大规模地脱离农业生产,由“既不离土也不离乡”的传统农民转变为“离土不离乡”的产业工人。另外,进厂务工的不仅仅是当地农民,还有大量的外地农民工。这些外来务工人员便成为周边农村闲置房屋最主要的消费者。部分村农房年租金最高可达700多万元,平均每户每年的租金收入可达3万多元。可见当地农民收入的两大来源,其一是来自工业劳动所得的工资,其二是来自宅基地附属房屋的租金收入,这是宅基地营利功能的具体表现。从宅基地功能的变迁来看,当通过宅基地置换,在保证基本居住功能的前提下,宅基地营利功能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可能增强,农民上楼自然有其内在的积极性。因此,当地农村宅基地功能的退化与转换为宅基地置换提供了条件。
上海宅基地置换的惠民举措
宅基地置换属于上海市各级政府的自选动作,是地方政府为满足农民需求而实施的一项惠民工程,本身并不属于征地拆迁项目。例如:外冈镇的宅基地置换已有10年历史,镇政府的初衷是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通过宅基地置换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农民进城上楼。因此,在宅基地置换中,政府首先确立的第一原则为农户自愿原则,让农民自主选择是否参与置换,其政策目标的单纯性决定了宅基地置换弹性空间的大小。
同时,村干部因动迁项目不在上级部门考核范围内,故将选择权留给农户。因此,在无上级考核压力下的基层组织就不会采取激进的手段迫使不愿意的农户动迁,村里还为不愿意动迁的农户保留了基本的生活条件。正是这种无压力的“动迁”使宅基地置换过程出现的各种矛盾可以在一定弹性空间中消解,从而避免了干群矛盾和家庭矛盾的激化和显化。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2016年《中国土地》第10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