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黄自怀:扶贫工作当摒弃三个不精准

[ 作者:黄自怀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11 录入:实习编辑 ]

最近,湖北巴东县委书记撰文,公开谈了很多扶贫干部“早就想讲却不敢讲”的问题——有少数贫困户带着 “我是穷人我怕谁”“我是小老百姓我怕谁” “我掐着你玩”的心态,被国家的好政策养得“浑身不舒服”,不如意就去找政府“碰瓷”;有少数贫困户对来家里帮扶的干部很麻木,认为干部比自己更得急,因为自己不脱贫干部交不了账……

就这一篇“大胆”而“现实”的文章,近日来在舆论界掀起了不小的风浪。人民网“强国社区”“深入讨论”栏目刊文《透视扶贫怪象,“躺着奔小康”折射啥?》指出,造成这种“扶贫怪相”原因有三:一是先期示范效果不佳;二是扶贫成了慈善赈灾;三是政府职能严重错位。可真算戳住了扶贫工作的“痛点”。因为实事求是地说,湖北巴东县委书记谈到的现象虽然确实存在,但绝不是百姓的主流。说具体一点,各级部门和扶贫干部在工作中存在三个“不精准”:

一是确定扶贫对象“不精准”。有的所谓“贫困户”,确实房屋破旧,经济收入不高,生活水平低下,但家中既没有病人需要疗养,也没有遭受什么灾难,上学人数少,基本都是劳动力。这样的家庭出现“贫困现象”的原因,完全是自己好吃懒做,整日游手好闲,只想过轻松日子,一点都不吃苦耐劳。这种人与那些负担重,整日里脸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而勉强脱贫的家庭来说,谁更需要扶持,应该是明摆着的。但是,当领导干部们在确定扶贫对象时,有的不去广泛征求民意,仅凭此户人家的破旧房屋和经济收入,就将其列入“精准扶贫”的行列。遇到这样的“无赖”人家,演绎出“我是穷人我怕谁”的闹剧就不足为奇了。

二是采用扶贫方法“不精准”。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虽然媒体上关于“扶贫先扶志”之类的舆论很多,各级也要求扶贫方法不能“一刀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的领导干部怕麻烦、图省事,就只管经费的划拨。比如,你照两张养猪的照片,就说明是在用“养殖业”脱贫,该几千元钱就拨给你。有的甚至是什么都不管,直接发钱。这样一来,遇到前面说的那种“无赖”,恐怕那点扶贫资金还不够几天的“打牌钱”。钱没了,贫没脱,不如意就去找政府“碰瓷”的现象肯定就会出现。如果说硬要把此等“无赖”纳入精准扶贫对象,那就要在“扶贫方法”上另辟蹊径,把转变其思想,鼓舞其斗志作为突破口才行。只是这样一来,那工作做起来就难度更大。

三是考核扶贫成果“不精准”。就负责监管的上级部门而言,检查验收扶贫成果时,有的根本不深入基层,走进群众,而是看资料,查数据,只要资料整得好,数据凑得准,扶贫工作就出色。而面对少数“无赖”百姓的无理“投诉”“举报”,有的上级不是去做认真的调查,而是一味责备、惩罚最基层的干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歪风。如果考核扶贫成果能够真正走进群众,真切感受扶贫前后的变化,对那些贪得无厌又好逸恶劳的群众,该处罚的还是要处罚,该教育的还是要教育。否则,不但实现不了“真扶贫”,反而会引起另外一些群众的不满,把整个扶贫工作弄成一团乱麻。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真扶贫,扶真贫”,就是要求确定对象和扶贫方法以及对扶贫工作成果的考核都要“精准”,才能让群众口服心服,让基层干部大胆创新、努力工作,让惠民政策真正落地生根。在扶贫工作中,摒弃上述三个“不精准”,是扶贫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各级各部门都忽视不得!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