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李艳:三举措推动生态化水产业发展

[ 作者:李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09 录入:实习编辑 ]

水产业是以水域生态系统为基础的产业,是生态建设的基础,向人类提供重要的蛋白质,对水域生态系统具有净化能力,具有水域生态系统的监测功能,具有文化传承功能。今年,我县坚持“在保护中开发”的理念,突出特色,积极推动生态化水产业发展。

县域的水库、人工池塘定位在常规养殖业发展

在全县主要乡镇依托现有水库、坑塘等水体,进一步大力开展标准化健康养殖基地建设,连片坑塘大力发展大规格鱼种集约化养殖,建成鱼种培育供应基地,截止目前,我县养殖面积共94725亩。其中稻田养鱼61800亩,池(山)塘养鱼面积1350亩,水库养鱼9320亩,拦库叉、库湾养鱼面积20925亩,滤食性鱼类网箱养殖面积350亩,其它养鱼面积980亩。

目前,已开展对塘头特色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和鹦鹉溪集约化流水养殖的技术指导。使我县的水产养殖技术得到大幅度提高,养殖生产配套的技术推广体系、苗种供应体系和病害防治体系得到建设和完善。

抓牢水产技术服务,为水产苗种与增养殖业“护航”

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建设“生态、安全、优质、集约、高效”的生态渔业,大力发展土著水产种苗产业,积极开展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发挥水产技术推广站种苗、技术优势,提高种苗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开展土著鱼类良种培育,选育水产特优品种。强化资源增殖养护工作。提高资源增殖苗种检验能力,依托县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建设技术水平较高、管理科学规范的检验检疫体系。增强渔业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建设,降低渔业生产风险,保障渔业生产安全。

坚持“双向”队伍建设,提高水产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加强渔政“执法管理”“强化服务”能力建设。充实稳定队伍,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以“精简、高效”为目标,完善渔政执法、安全监管、船舶检验、项目管理、机关管理等管理制度,牢固树立“以渔民为本”的行动指针,转变工作理念和方式,实现从“渔政管理”的工作方式转变为“渔政服务”。

为适应渔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要认真做好对渔民的培训工作,把促进渔业发展摆到重要位置。结合本县实际,制定全县渔民培训计划、培训目标,逐步完善考核机制,聘请具有培训资质机构进行培训。让渔民们熟知渔业法律,有效掌握捕捞作业所需的基本技能,掌握安全救生基本知识和技能,切实保障广大渔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规范本县渔业安全生产秩序。

作者单位:思南县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