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汪春阳:博士助力精准扶贫要算长远账

[ 作者:汪春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0-28 录入:实习编辑 ]

日前,河南省委组织部等部门按照“优先满足贫困地区需要”的原则,选派75名博士服务团成员安排到贫困县的产业集聚区、基层企事业单位等一线工作。这批博士服务团成员平均年龄39.3岁,其中有高级职称的38人,有中级职称的37人。据统计,自2001年以来,河南省已选派846名博士到基层锻炼。(10月27日 新华社)

博士下基层的价值究竟有多大?有人以医学博士为例算了一笔账:如果在大医院上班,每个月可创造经济价值数十万,每年还可以研究一至两个课题。这样算下来,到基层挂职锻炼1年,损失大了。然而,长远来看,选派优秀人才下基层还有更长远意义的战略性。

博士到基层,一方面“瓶颈”与“智囊”精准对接,可以发挥优势服务基层。应该看到河南人才发展,有骄傲,更有隐痛:80%以上的高层次人才集中在郑州,大别山区、伏牛山区、黄河滩区高层次人才相对匮乏,对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需求迫切。为有效缓解这一矛盾,引导各类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高层次人才向基层和艰苦地区柔性流动,2001年,省委决定实施“博士服务团”服务基层计划,选派优秀青年博士,到基层一线开展服务锻炼,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他们不仅带给基层看得见、摸得着的资金和项目,而且带去了新的理念、知识和技术,受到基层党委政府和老百姓的欢迎。

另一方面他他们可以在服务基层中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基层既是博士们展示才华的大舞台、检验真才实学的试验场,也是促进博士们健康成长、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要了解国情首先就要了解农村,要当好干部首先就要熟悉基层,要干好工作首先学会为百姓办具体的事。基层土厚水深,天地广阔,既能接“地气”,又能补“氧气”。离开了基层,就离开了认识基本,就离开了工作基础。实践证明,在基层实践中摸爬滚打的干部,对人民群众有感情,解决问题有经验,处理矛盾有办法。年轻干部要把到村任职当作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一个宝贵机会,牢记组织重托,认清肩负责任,在贫困地区、复杂环境中经受考验,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展现才华,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锻炼成长。 

当然,从“象牙塔”里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田间地头、农家小院里的“苦口婆心”;从繁花似锦的大都市到偏远僻静的山区乡镇;从按部就班的家庭生活,到工不随时、食不准点的单身日子……挂职博士生活上没有以前舒服了,收入减少了。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不可能做出什么事业。对挂职人员选派要严格按照程序,把真心实意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选出来,把想镀金、混日子的干部排出去,这样河南才能在2019年顺利完成总体脱贫的“军令状”。

作者单位:四川绵阳平武龙安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