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农产品电商圈的“乌托邦”
几个月前,朋友介绍了一个小学弟给我认识,让我一定要见见,说是“有可能成为‘第二个马云’的人”、“或许能够培育出农产品电商里的‘独角兽’企业”。朋友是一个热心肠,提了很多次。我也涉足这个领域,“第二个马云”的说法也足以刺激我的神经。于是,在我那略显拥挤的小办公室里,我见到了这位足足比我小了近两轮的小学弟。我一边为他沏着茶,一边听他描述自己的宏大规划——
~~~发展前景?中国有两个亿的中产阶级,优质农产品足以再造一个淘宝,这是一个万亿级的蓝海市场;
~~~市场推广?不难不难,经营社群和粉丝。中产阶级的圈层化很明显对不对?围绕着中心城市那些高端楼盘做市场,一打一个准;
~~~前期投入?这更不是事儿。现在最缺的就是好产品,这年头只要有好产品,根本不愁卖。中产阶级对价格也不敏感,客户的粘性还特强。我们从一开始就不烧钱,就有利润;
……
小学弟滔滔不绝、激情满怀地介绍着他的农产品电商的商业理想,滔滔不绝,眼睛放光,顾不上喝上一口我给他沏的茶。他学工商管理,家乡在浙江台州的一个县城里,父母都是公务员,但他毕业后执意要自己创业,现在通过微信端在杭州卖些土特产。我追问他现在的规模,他刻意回避了,“反正团队五六个人过得很滋润”!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有些昏眩,似乎眼前出现一个幻觉——这不正是20年前的自己吗?那个曾经有梦想有情怀,天不怕地不怕,能够把世界“踩在脚底下”的年轻人吗?就在我走了神的刹那,茶水烫着手,我一下子回到了现实,看到坐在我面前的,正在反复追问我“您觉得项目怎么样?有没有兴趣一起干?”的小学弟。
在杭州,如我小学弟这般,这几年投身到农产品电商、生鲜电商的“追梦人”,还有一大批。据说,阿里巴巴上市后离职的中高管里,有几百人现在用互联网思维搞“农业”;杭州浙大校友农业创业群里,也有上百个“活跃分子”。每到周未,各个酒店、茶楼与咖啡厅里,各种沙龙与路演会,都会有人竭尽全力推介着农产品电商项目。我坐在角落里,喝着茶,听着大家对农产品电商明天的描述,也不时听得热血沸腾。只是经验和直觉告诉我,绝大多数项目可能只是“听听说说想想”,要实现,真的如“上天揽月”一样难。但这一切很美好,梦想总归是给这个社会带来正能量的,不是吗?
仔细分析一下当下正在或准备投身农产品电商的群体,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除了如我小学弟这般初创者外,涉农电商的从业者,有近八成(这只是我的预估)是来自互联网和传统媒体圈的。
关心创业圈的人会发现,不时会有某某报纸总编或者知名媒体人“下海”了,做社交电商、APP电商,创业内容大多正是农产品。这一类群体有啥特征?
有一定的社交圈子和社会资源,
有了初步的财富和经验积累,
更主要的是,大多是“理想主义者”,
他们有责任感、使命感,情怀至上。
通过交流,我们发现他们对涉农电商的兴奋点,主要源自于,一方面,在国家“让农村更美,让农业更强,让农民更富”的政策感召,另一方面,深知消费互联网高速发展过程,涉农题材潜力是尚待挖掘的“富矿”。尤其是阿里巴巴上市后成千上万互联网新贵在财富上的“套现”,加之资本对生鲜电商的青睐,让涉农电商题材一下子成了“时不我待”的创投领域。
无疑,在国家一系列涉农电商政策红利大放送的背景下,在平台电商加快农村网点布局的氛围里,在各路资本对生鲜电商的持续关注中,涉农电商成了一个空前的热点。但与此同时,我们无法回避的却是“纷涌而入、成群败退”现实。你想想,政策在支持,平台在布局,资本在关注,大凡有创业心思的人,都会被这个大“泡泡”所吸引,进而“放大”,形成了自己的“乌托邦”。
但结果是,因为进入者对产品和行业的无知,对需求的误判,对风口和资本的迷信,或者铩羽而归,或者苦苦挣扎,或者进退两难。农产品电商,看着成堆我们熟悉的“失败案例”,一样是创业“乌托邦”的重创区。
这两年尤其是G20之后,马云已经从创业教父上升为“神”一般的存在。如我的小学弟一样,很多人进入涉农电商,就是希望进入这个广袤无边的蓝海,成为“第二个马云”。但涉农电商,不同于其它快消品,不能用简单的B2C思维来运作,但现在进入者大多是“会电不会商”。
一个理想的涉农电商模式,应该是基地化种养+实地体验+全程无忧的供应链保障+可视化的品控体系+电商化运营+服务保障。农产品电商的核心其实是完整的供应链解决方案,而非电商运营本身。
我们还要看到,农业的投资大、周期长,种养技术又受到传统经验与现代技术双重考验,农产品有“刚需”与“伪需”,孰真孰假不分辨清楚,也极容易误导了从业者。这两年国家有政策支持,不少进入者也因此受益,拿到了国家财政补贴。
而实际上,任何政策性补贴,都是不可能作为一个持续增长的商业模式来设计的。
一个点上的突破,或者一个阶段性的成效,不能说明一个面,或者是一种可持续增长方式,盲目放大其实是“自欺欺人”。
今年的涉农领域,最让大家诧异的,是恒大粮油、乳制品和矿泉水等业务在亏了几十个亿之后,突然宣布退出了。恒大农业版块含着“金钥匙”出世,一直高举高打。“许教授”不差钱,在任何领域一直都是一个“高调”的人,如此方式“认输”买单离场,足以证明在农业领域,钱不是万能的。同样,出现“第二个马云”也绝非易事。我们这些新进入者,把事儿想简单了,想太大了,想容易了,梦想本身就会成为“乌托邦”!
没有想清楚这些,还是莫趟农产品电商的浑水。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县学会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