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电商热热闹闹的背后,其实还有一系列回避不了“尴尬”现象——
各地启动农村电商项目时,都喜欢在次日高调宣布第一天消费品下行的“破纪录”数据,鲜有提及农产品上行;
非要提及农产品上行,一定是针对某个活动案例来讲,某次大促鸡蛋卖了多少只,某个时段橙子卖了多少斤,等等,但几乎不讲总的规模,不分析网销的增收增效;
打着“农产品上行”旗号的培训班全国开花,理论一套又一套,“专家们”在台上吐沫横飞,听的人情绪高昂,但培训结束后一切照旧;
农产品上行,做起来不容易,尤其是针对县域产品,因品牌化、标准化和网货化不足,更是难上加难。别说全国各地的县域电商做得风生水起,但目前基本上还只是消费品下行,农产品上行“雷声大雨点小”,真实数据还真是摆不到台面上说。现在各地政府公布的“上行”数据,水分有多少,只有天知道。
这里我们姑且抛开农产品在网上行的“先天不足”,农产品上行要“顺畅”起来,先要反思三大“观念误区”。1一是提“上行”就以为“开网店”;2二是提“上行”就以要“卖到全中国”;3三是提“上行”就是要卖“土特产”。
实际上,传统TP这两年都在转型,原有代运营业务都很困难,通过培训让一大批“小白”开设网店,是否能够存活下来都是问题,更不用说是要卖好货。很多县域产品都是“小生产”,规模并不大,总量上只是一个区域产品,本地市场都是供不应求,卖到全中国又出现了“货源不足、价格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另外,农产品不能光在“卖货”,要变卖产品为卖服务,变卖单品为卖套餐。这就需要从品牌、溯源、品控、包装与视角呈现全方位提升。
农产品网络销售,从来都不是渠道问题。
农产品网络销售,从来都不是渠道问题。从平台电商到垂直渠道,从传统电商到社区电商,从APP到微商,从直播、短视频到社交网红电商,可以实现销售的渠道太多了。从平台的高流量转化,到社群的分享经济,再到意见领袖的粉丝变现,每一个都可以成为特定产品的销售渠道。但我们的县域领导,到传统企业主,以及合作社的经营者,却没有看得这么透,言必提“淘宝”、“京东”等平台电商,盯住的往往只是“618”、“双11”、“双12”等大促活动。实际上,平台电商虽然有大流量与海量买家做支撑,但目标客户并不精准。大促能够成就“爆款”,但巨量的交易背后却是低毛利甚至亏本,三农并没有真正的受益。县域农产品要走的是“优质优价”的路子,需要规划好品种品类,精心设计并经营特定渠道。当然,我并非反对大家对接平台电商,只是在一个全网多屏跨平台的时代,我们需要有更宽阔的视野。
在这一轮农产品电商发展热潮中,当下从业者日子过得“滋润”的并不多。大家激情满怀进入,很多却陷入惨淡经营的困境。以传统的B2C的思维,来卖农产品,结果都可想而知。农产品不是服装、化妆品,不是经营好流量、运营与交易就完事,从前端看,需要有基地保障、采摘体验,从过程看,需要溯源与可视化做验证,从售后看,后期服务能否形成口碑,从而带来“复购”乃至持续的重复消费,才是农产品上行的理想模式。一句话,很多人做农产品电商,把事情看得简单了,把困难看小了,过于理想化,事先的准备远远不够。 经过几年来的艰苦摸索,在付出惨重高昂的“学费”后,我们面前的“第三条道路”越来越清晰了。我们将围绕“变现”两个字再上路,如何让好产品实现“优质优价”,如何让好客户享受到好服务,如何让从业者体现出每一个环节应该有的价值回报,需要我们从供应链、推广渠道以及客户服务等进行全链路的流程重构,找到一个利他共赢的模式。 等着我们的好消息吧。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县学会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