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2025年5月16日 星期五

孙秀岭等:全面小康重在补齐农村短板

[ 作者:孙秀岭 殷玉平 张汝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308 更新时间:2016-09-30 录入:吴玲香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一系列重要论断,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13亿多人全部带入全面小康的坚定决心。山东作为经济大省、农业大省,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必须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视察山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精神,把解决农村农民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在补齐农村短板、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上下功夫。从20114月开始,山东省启动乡村文明行动,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以乡村文明行动为总抓手,以推进村容村貌、村风民俗、乡村道德、生活方式、平安村庄、文化惠民六大建设为主要内容,实施村庄整治四德工程新农村新生活培训文化惠民四大工程,引领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培育新农民,营造新环境,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实现新发展,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借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注重全面、找准短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在全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即使最后宣布实现了,也无法得到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认可。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注重全面,首先必须找准和补齐短板。

山东地域辽阔,不仅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也十分突出,在全国经济版图上具有典型性。特别是农业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山东也不例外。近年来,山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农村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等发展仍不平衡,发展的整体效能没有充分发挥,“木桶效应愈加显现,距离美丽乡村目标还有较大距离,与全面小康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与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如,山东有7万多个行政村,相当一部分村庄发展无规划,一些村庄道路坑坑洼洼、电线乱扯乱挂、进出不便、排水不畅、烧饭烟熏火燎,一些村庄乱倒垃圾、乱堆乱放,一些村庄房前屋后、道路两侧垃圾遍地、杂草丛生,污水横流,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遍地;受市场经济冲击,一些农村不良风气抬头,婆媳不和、邻里不睦、不孝敬老人等现象多有发生,一些地方文化阵地薄弱,黄赌毒沉渣泛起,封建迷信回潮,农民对此很不满意;山东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7%,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人的身体上了楼但是精神没上楼,人的城镇化的问题亟待解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多样,新型农民不满足农村脏乱差的环境,不满足封闭落后的传统农村生活方式,更不满足贫乏单调的精神生活,他们追求新生活、新风尚要求迫切,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设美丽富饶新农村愿望强烈。因此,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是一个突出的短板,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会直接影响到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影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补齐短板”,关键在精准,瞄准靶子、集中发力

山东要强,农业必须强;山东要美,农村必须美。山东突出问题导向,把解决乡村文明问题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作为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的一个重要抓手,出台了《关于在全省农村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的意见》,明确了乡村文明行动的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工作原则、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确保全面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使农村人居环境美起来、乡风民风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

以城乡环卫一体化为突破口,建设优美人居新环境。文明不文明,首先看环境。针对农村人口密度大、居住相对集中的实际,山东加强工作顶层设计,确定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组建了县、镇、村三级环卫管理网络,建成运行垃圾中转站2049,配置垃圾桶205万个,购置垃圾清运车辆1.66万台,配备农村保洁员26.4万人,实现了全省农村保洁员拥有率98%,生活垃圾收集容器拥有率99%,农村垃圾及时清运率96%,以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带动三清、四改、四通、五化”,实现村庄环境面貌的突破性改观。问卷调查显示,当前96.4%农村居民对当前环境整治工作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95.3%的农村居民认为基础设施建设齐全。

以改变生活为重点,引领农村生活新方式。农民既是优美环境的享受者,更是优美环境的创造者、维护者。如果没有农民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优美环境不可能长久保持。为此,山东在全省农村开展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轮大规模的农民培训活动,把农村妇女作为重点对象,针对调研梳理出的五大类47个问题,组织编写居室美化净化家庭伦理道德亲子教育文化娱乐身心保健5本通俗读物,建立起2245新农村新生活培训讲师团。截至目前,全省累计举办培训班40861,培训农村妇女477.4万人次,现代意识、科学精神、文明理念逐步渗入到群众头脑、转化为自觉行动,促进了乡村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以孝德、诚德、爱德、仁德为重点,培育农村社会新风尚。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培育良好乡风始终是乡村文明行动的核心和灵魂。山东坚持大处着眼、细处入手、实处用力,突出抓好善行义举四德榜建设,已建善行义举四德榜9万多个,3000多万人上榜,在家门口为凡人善举立传,让群众评群众、群众选群众,推动形成影响广泛深远的好人文化。在山东,“中国好人榜入选数量连续两年蝉联全国第一,涌现出朱彦夫、王乐义、王伯祥等一批全国重大典型和道德模范,形成明星闪耀、群星灿烂的典型引领效应,激发出群众内心深处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道德意愿,把每个人的善小汇聚起来,形成了德耀齐鲁、向上向善的文明社会风尚。同时,发挥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自治作用,引导群众破除婚丧嫁娶活动中的封建迷信、低级粗俗、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形成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新风尚。

共享为落脚点,提升乡村文化新品味。文化是农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让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是社会文明程度和群众生活的重要标志。山东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文化大院、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文体小广场等建设,乡镇(街道)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1%,农村文化大院覆盖率达到94.8%,农家书屋在全国率先实现全覆盖。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发展20万人的群众文化辅导团队、5600家庄户剧团、30余万支业余文体队伍、45万名业余文体工作者,把文化的种子植入农民心田。

补齐短板”,要诀在遵循发展规律,促进协调发展

作为经济文化大省,山东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多项发展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一直十分关心关怀,多次就山东改革发展做出指示,要求山东要在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走到前列。实施乡村文明行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实现走在前列目标的重要举措和有益探索。深入实施乡村文明行动,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遵循农村发展规律,创造适合农村的机制和方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突出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无论开展什么活动,都要从群众利益出发,顺应群众期待。山东乡村文明行动,为民惠民放在首位,普惠共享为原则,把农民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他们重视农民诉求,抓住改善环境、提升生活品位、丰富文化内容的迫切需求,急农民群众所急,想农民群众所想,让每个农民能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有获得感、成就感,使乡村文明行动成为了民心工程和共享工程。

以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新体制新机制。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抓好乡村文明,关键是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山东重视机制创新,把抓一把手与突出群众满意度末端显示相结合。他们将全省7万多个行政村按照不同区位、不同类型进行规划,明确了哪些村保留、哪些村整治、哪些村缩减、哪些村放大”,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和时序,一张蓝图绘到底;以典型为示范,先后公布了两批66个省级示范县和一批示范乡镇,每周推出一个先进典型、曝光一个反面典型,一根标杆树到底;以群众满意为目的,先后组织了5次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群众满意度电话调查,将乡村文明列入省委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确立鲜明的工作导向,一把尺子量到底;强化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53项具体工作分解落实到41个相关责任部门,“统起来抓、分开来做”,一套机制干到底。

以协调为手段,提高综合发展水平。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山东乡村文明行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坚持城乡统筹协调,把公共资源和服务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实现以城带乡、以工补农、一体发展;坚持精神文明与社会治理相协调,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构建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把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内在一致性,硬件软件一起抓,改造农村环境与培育新农民、新风尚同步进行,从而取得标本兼治、务实促进的效果。

以核心价值为引领,发挥文化优势。山东作为孔孟之乡,传统文化资源深厚。在乡村文明行动中,山东开展乡村儒学活动,发掘传统文化资源,传播优秀文化;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建设一村一品特色文化,打造各具特色和意蕴的文明乡村;建设四德工程,村村设立善行义举四德榜,弘扬道德模范和社会新风。山东在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各项活动中,始终坚持价值引领,注重提升思想文化内涵,见物见人见思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确保正确的发展方向。

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山东省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的实践证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于把握全面”,关键在于补齐短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只有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促进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让发展成果公平共享,全面小康才能凝心聚力;只有让全体人民幸福,我们才能在现代化道路上稳健前行。

(作者:山东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研究课题组;执笔人:孙秀岭、殷玉平、张汝金)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大众日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