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有些地区对非贫困县、非贫困村里贫困户的帮扶,存在投入不够、责任不到位等问题,如果不尽快解决好,有可能影响全面脱贫目标如期实现。(新华网 9月18日)
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是短板。而扶贫工作又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重点任务。打通“最后一公里”,不仅是贫困地区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所在。政府部门需亟待解决扶持谁、怎么扶、扶什么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第一,坚持领导干部亲民性。习近平主席提出:“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只有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真实贫困情况,看看是不是真的贫困?贫困到什么程度?只有摸清贫困底数,才能杜绝“暗箱操作”,把“假贫困”弄成“真富裕”,使得真正贫困的群众确得不到救济。
第二,坚持措施精准性。文章指出,政府向每个贫困村用于改善设施、扶持产业的资金,多的一个村能超过1000万元,而其他一些非贫困村,贫困户也不少,却得不到这样的扶持。这种现象的产生还需政府部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重视研究解决扶贫工作中的共性问题,又重视研究解决扶持对象的各类具体问题,根据贫困村和贫困户不同的致贫原因,实行差异化扶贫,量身定制扶持项目,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合力攻坚,打通脱贫“最后一公里”。
第三,坚持程序透明性。地方政府作为扶贫资金监管的主管部门,要主动担负起把好资金使用第一道关口,进一步完善规范透明的财政扶贫资金监管制度。对于虚报冒领、挤占挪用、甚至将扶贫资金用于请客送礼、大搞形象工程等现象严格进行追责问责,防止挤占挪用、虚报冒领等情况的发生,做到每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把监督权交给群众。还可以开展扶贫政策宣传、预防咨询、资金使用公示等工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政府部门要切实打通落实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 需摸清底子, 抓住问题关键,对症下药祛“病根”,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使措施更加富有力度和富有成效,实现有内生动力的脱贫。
工作单位: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