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佟光霁等:中国县域农业现代化的多维路径

[ 作者:佟光霁 孙纲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31 录入:王惠敏 ]

前言:2014年起,连续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聚焦农业现代化,彰显了新常态下国家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决心。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农业还是现代化建设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县域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多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长期以来,中国的县域为农业与农村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每年大约贡献全国粮食总产的94%和农业总产值的93%,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基础。中国县域农业如果实现了现代化,中国农业也就实现了现代化。

县域间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各异,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具体路径各有侧重,但对于县域农业现代化而言,仍有一定的共性路径可寻。本文以中国农业发展中影响最大的县域农业为样本,针对县域农业发展的特点,结合现实发展,从农业科技创新与投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组织管理职能完善、财政支持与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土地流转模式与制度创新五个维度,探讨了中国县域农业现代化的多维度路径的选择与整合,以期为中国县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路径之一

农业科技创新与投入

农业科技创新与投入是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①明确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

②加快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

③加强农业科技教育与研究;

④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⑤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管理体制。

路径之二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新型职业农民是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主体。

①提升农民参与职业培训意愿;

②培育专业化的新型职业农民;

③提高职业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④构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

⑤完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支持体系。

路径之三

组织管理职能完善

组织管理体系完善是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保障。

①增强县级政府服务职能;

②赋予县级政府适当权力;

③实现规则法治化;

④构建大农业管理部门;

⑤农业合作组织构建。

路径之四

财政支持与金融服务体系构建

完善的财政支持与金融服务体系是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①构建财政支农资金运行机制;

②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

③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发展;

④创新金融机构服务方式;

⑤创新农村信贷产品。

路径之五

土地流转模式与制度创新

土地流转模式与制度创新是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①发展多主体融合的土地流转模式;

②推动土地流转合作社发展;

③土地信托政策与制度支持;

④发展“互联网+”的土地流转模式;

⑤完善土地流转配套政策。

结论与建议

农业现代化路径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单纯依赖传统路径很可能导致内生性路径被忽略,仅聚焦于单一路径也会造成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不平衡。现实中的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是内生与外生、多重相关路径相互作用的过程。就县域农业现代化的经营主体而言,涉及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管理部门而言,涉及了农业部门、财政部门和民政部门等多个职能部门。因此,为保障多维路径的顺利推进,统合多主体与多部门形成合力,协同参与推进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县级政府的制度支持。故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强化县域物质装备与技术支撑,构建农业现代化的产业与经营体系,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发挥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

第二,加大县域农业惠农政策力度,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全面部署和推进三产融合互动,形成多主体利益联动机制,延长农业产业链;

第三,设立县级农业现代化领导小组,明晰各职能管理部门职能,厘清责任,建立权责一致和上下贯通的管理服务体系;

第四,深化县域农村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激发农民创新动能。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学术交流》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