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萧子扬:重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

[ 作者:萧子扬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29 录入:王惠敏 ]

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目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议题和重大任务,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更是其中的关键一步。所谓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指农业人口受到城镇化进程的影响而逐步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并成为新市民的动态过程。社会融合、心理认同、社会保障等都是市民化过程中必然出现和必须面对的话题。作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手段,社会工作本质上是一种助人活动,它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进行的专业助人服务活动。笔者认为,社会工作作为社会治理的一种重要力量,应在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指导下,运用专业化的技能和方法,重点介入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一进程当中,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的良性运行和稳态发展。

第一,在社区融合、社区治理和社区建设方面,社会工作可以运用社区工作方法对农业转移人口所在的社区进行介入。社区工作的具体目标主要有: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改善社区关系,减少社会冲突;合理分配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要;互助互济,增强社区凝聚力。人口迁移过程理论认为,以政治气氛、社区规范为核心的社会和文化规范对人口迁移具有重要影响。由于农业转移人口自身受到农村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城市社区固有文化的冲击,使得他们对于城市社区的认同感并不是很强。因此,社区工作者应以服务居民为本位,注意培育和发展社区组织,并利用小组、社区等专业方法,积极开展社区发展运动,促使农业转移人口能够逐步融入到城市社区当中,并获得平等享受社区服务的权利。

第二,在农业转移人口的扶贫和反贫困方面,社会工作也应该介入其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极其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农业转移人口有获得中等及以上收入的权利和能力。但是,由于农业转移人口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职业技能整体不高等原因,导致该群体在城市当中从事低端产业的居多,因此,农业转移人口的贫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农业转移人口的贫困问题是城市贫困问题的一部分,亟须社会工作介入其中并加以解决。社会工作者应帮助农业转移人口中的贫困者解决生活问题,对其进行生活和就业技能的训练,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和良好的社会心态,同时,扩宽该群体的就业渠道,通过增权促使其能够重建生产和生活方式,并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在家庭方面,家庭教育、夫妻关系、婚姻等均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的重要问题。家庭社会工作是以家庭为本的社会工作介入,即动员社会与家庭资源,促进家庭正常运转及发展的社会服务。目前,社会工作方法在家庭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个案、小组和社区这三大方法,具体而言,社会工作通过开展 “婚姻成长小组”、“亲子互动小组”、“受害妇女支持小组”等形式,介入到婚姻、家庭(夫妻、亲子、婆媳)关系中。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小细胞,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社会工作应及时关注农业转移人口所面临的家庭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减轻农业转移人口的家庭压力,改善家庭关系,进而提升家庭幸福感。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青岛新闻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