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听一位乡镇朋友谈及最近的工作情况,讲了这么一件事:一天晚上下大雨,辖区部分村出现灾情,第二天一大早,镇干部分组去往目的村查灾,其中一组在路上遭到几名群众强行拦车,质问自己受灾后,为何政府一直(一晚上)不闻不问,直指干部不作为、慢作为。在此过程中,一些冲动的群众甚至推搡干部,以人身安全相要挟,经过苦口婆心的解释,最终才化解了群众心中的怨愤和不满。
听至此,笔者心中几许欣慰,也有几许忧虑。
欣慰的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基层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强,对人民主体地位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参政议政的愿望越来越明显,并且对政府职能和公民权利的内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此其一;在处理这件事的过程中,尽管群众情绪激动,言语激烈,甚至恶语相向,但干部始终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可以说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耐心细致的做群众工作,最终化解了矛盾,说明干部的为民意识已经扎根内心深处,对公职人员这一角色定位清晰,此其二。
忧虑之处,广大基层群众有强烈的“维权”愿望,但法律意识淡薄,对“维权”的理解过于片面、狭隘,人民至上并非人民置于法律准绳之外,“一言不合就要开打”,甚至以公职人员人身安全相威胁,且理直气壮,一副“你能拿我怎么办”的架势,显然已经“越了线”;通过这件事,结合笔者多年的基层工作经历来看,部分地方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还显不足,一方面部署不够及时、考虑不够周全,顾此失彼。另一方面,缺乏与群众的沟通交流,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导致群众不理解、不支持。而作为干部也觉得心里憋屈,明明做了大量工作,却仍遭到群众质疑,显得“出力不讨好”。
那么,干部敬业工作,群众依然怨声载道,以致党群、干群关系紧张,政府公信力下降,症结又在哪里?做好群众工作是关键。
其实,做好群众工作,还是要立足人民群众,要始终与群众心相印、同甘苦、共奋斗。首先,要面对面、心贴心的与群众交流,政府在决策部署时多听取群众意见建议,鼓励群众主动参与;其次,要加大党务政务信息公开力度,自觉接受群众评议和社会监督,对群众不满意的地方要及时整改;再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多一些“接地气”的“实在话”,少一些“假大空”的“场面话”,避免上下“两层皮”,引起群众猜疑;同时,做好正面宣传,加强法制教育,及时向群众解读政策法规,引导群众依法维权,正确参与决策。作为基层干部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以扎实的作风、务实的态度、出色的业绩赢得群众认可和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向“两个一百年”目标迈进需要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人民群众。广大基层干部“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必须把准群众脉搏,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风向标,不断凝聚力量,为继续前进提供源动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中市洋县文化广电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