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要使干多干少不一样,打破旱涝保收是关键
今年以来,北京、浙江等地出台了相关文件对公务员平时考核进行了规范。通过实行“日记式”管理、平时考核结果占年度考核50%以上、工作生活社交均要受监督……过去被视作端着“铁饭碗”的公务员群体,将面临越来越细化的考核制度,虽仍身在体制内,但是干多干少不再一个样。(中国新闻网,2016年7月12日)
“铁饭碗”虽好,但缺陷也是显而易见,它带来了稳定,但也抑制了活力。众所周知,基层一线党政机关工作任务繁重,但与繁重的工作极不相适应的“干多干少都一样”的“大锅饭”现象却又普遍存在。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境况:年轻公务员在“新来的就该多干活”的规则下对各项繁重工作疲于应付;个别“老”同志在激励和监督手段缺失的情况下,早早进入“半退休”状态;部分主管领导在“少栽刺,多栽花”的管理哲学指引下,也不愿主动去打破这样一种延续多年的“平衡”。
在这样的行业“潜规则”之下,看似于民无害,实则正因这种歪理邪说的荼毒,严重影响了党政机关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助长了“慵懒散浮拖”等不良风气。基层一线的工作千丝万缕,稍有疏忽带来的很可能是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失,是政府形象的蒙尘,这样的工作很多时候并不单单是一份辛苦,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责任。“做得多错得多,啥事不干反而平安无事”,这种思想曾经一度在体制内颇有市场,体制外的人一听则无不口诛笔伐。实事求是地说,单纯站在个人自利的角度,似乎也很难否认这种思想的合理性,毕竟并非每个人都拥有高尚的品德。要想彻底打破这种现象,必须从制度上铲除这种让干部不愿干事不想干事的土壤。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干多干少都一样的现象有着复杂的历史因素,如果有关整治措施无法触及深层次矛盾,最终的结果可能乏善可陈。“日记式”管理虽要求每名干部对每天的工作内容进行记录,但如何保证干部能够如实记录和反应工作内容?如何对记录内容进行量化考核和评价?如果记录不能保证客观真实,如果考评缺乏公正公开的配套量化机制,仅仅依靠主管领导对日记的“审核”,那实在难以打破厚重的人情壁垒,相关的改革措施也很可能陷入“旧瓶装新酒”的尴尬,其效果也将背离我们制度设计的初衷。
遥想改革开放初期,正是打破了大锅饭,社会生产力才得到了极大的调动。今天,我们也需继续改革,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在保证阳光公正的情况下拉出差距,用奖勤罚懒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铁饭碗”的旱涝保收,我们才能让踏实干事的干部获得激励,才能让失去激情的干部重获干劲,才能让碌碌无为的干部感受压力。只有那样,我们的党员干部方能时刻保持蓬勃的朝气,各级党政机关也才能时刻保持高效的运转。
工作单位:中共乐山市市中区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