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谭文兵:节地技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新引擎

[ 作者:谭文兵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7-04 录入:吴玲香 ]

节地技术是指人类生产建设过程中,对减少土地占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起到明显成效的各类先进技术的总称。节地模式是指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实践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技术、管理手段和政策措施在时空上的优化组合形式,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节地技术集合体。

节地技术本质是资本、科技等要素对土地要素的替代。通过立体开发、复合利用、循环利用等技术手段,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推动经济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节地技术的推广应用。早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指出开展节地技术政策研究,全面提升节地技术创新能力。在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再次提出加强土地用途管制,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模式

国土资源部领衔,大力推进节地技术的推广应用。早在201011月召开的国土资源专题工作会议上,国土资源部就已开始着手部署节地技术方法体系构建工作。201311月在济南召开的全国土地市场会议中,对节地技术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细化部署。20149月国土资源部发布《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模式,及时总结提炼各类有利于节约集约用地的建造技术和利用模式,完善激励机制和政策,加大推广应用力度。20159月,国土资源部在扬州组织召开停车楼(场)节地技术研讨会议,推进节地技术的交流与共享。

十二五期间,面对土地供应日益紧张的局面,各地也在努力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取得了积极成效。如长沙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探索形成了多种节地模式,包括农民高层公寓式安置节地模式、人车分流整合地上地下立体空间资源的城市建设节地模式、建设高层厂房标准厂房的节地模式、优化土地空间布局的城市道路设计节地模式等;苏州市工业项目建设在翻建、改建时推行零增地技改,将单层结构改建为三层结构或多层结构,倡导叠加式发展,增加建筑面积;武汉市在实践中形成了地铁+物业开发公交站点综合体开发等功能复合利用的节地模式,在完善城市综合功能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在农业生产中采用立体种植技术,发展循环农业、空间农业,有效提高了农业产出率。

此外,在其他各行各业中也涌现出不少好的节地技术、节地模式。如,在交通道路建设中积极推行立交技术,合理选择互通立交匝道的平纵指标,缩小内环半径中,增加互通立交层次;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使用垂直防渗墙、铰链混凝土沉排工艺、三维土工网植草护坡等技术;在电力与通信设施建设过程中,采用建筑物天面共享、杆塔共享、机房共享、配套设施共享等方式,有效节省了土地资源。

节地技术在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十二五期间,节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总体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未来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最新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再次明确提出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模式,推进建设用地多功能开发、地上地下立体综合开发利用。未来5年间,需要大力加强节地技术的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节地技术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中的引擎作用,构建科技创新支撑节约集约用地的新机制。

一是研制和发布节地技术发展纲要。根据节约集约用地的当前技术需求以及长远技术发展需要,从提高国土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角度进行统筹谋划,研究和制定节地技术发展纲要,明确节地技术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重点、步骤、工程、布局及保障措施等,对国家级和省市的节地技术工作做出系统安排。

二是制定和发布分行业的节地技术指导目录。系统梳理、分类、归纳、提升各相关行业、区域现有的节地技术。与相关单位合作开展节地技术的专家研讨、实地调研、效果评价等工作,从强制、鼓励、限制、禁止等层面进行分类,定期(年度)提出并发布节地技术推广指导目录。

三是加强重点领域新型节地技术的研发。以需求为导向,强化产学研联合攻关,探索建立节地技术创新合作机制。加强对分散有限的科技创新人才、资金、技术的引导、组织和协调工作,将涉及节地技术创新的科研单位、企业、高等院校、学会(协会)各方面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产学研联盟体系。十三五期间,重点开展铁路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城市综合体建设、标准厂房、城市新区建设中的新型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的研发。

四是建设节地技术示范基地。综合考虑节地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的自然条件、成本和节地潜力等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分类型、分区域建设节地技术、节地模式的示范基地,促进节地技术在重点建设项目、建设工程中的实践应用。加大政策引导与媒体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基地节地技术的示范效应。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国土资源报2016-06-30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