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李爽等:农村产业融合之路怎么走

[ 作者:李爽 龚映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6-24 录入:王惠敏 ]

编者按: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践中,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也愈发明显。通过农业内部子产业整合、农业多功能性挖掘、技术渗透、二产的前延后伸等方式,农业的内涵和外延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农村产业融合是篇大文章,不仅需要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梳理,还需要实践经验的总结。本期刊发一组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组织的农村产业融合课题研究成果,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新型经营主体可以这样带动融合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既要调动广大传统小农户的积极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也不容小觑。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能够实现把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农村服务业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农村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增加收入。

产业融合可以分为产业整合型、产业链延伸型、产业交叉型及技术渗透型等。

产业整合型

建立完整农业产业链

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子产业在经营主体内或主体之间建立起产业上下游之间的有机关联,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最终目标是建立起“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完整的农业生物产业链。

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带领、指导、激励家庭农场接受该模式的理念和付诸实践的核心力量;家庭农场充分理解、贯彻和实施是模式顺利运行的根基;农业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研院所和高校等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构建起以经营主体技术创新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新模式是必不可少的保障。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

产业链延伸产生效益链

农业产业链的生产和加工环节向前后不断延伸,通过对产业链各环节实施管理,针对产品安全,实现全程可追溯过程。最终通过产业链延伸产生效益链,产生种植、养殖、加工、品牌与服务效益1+1>2的放大效应。

农业龙头企业一方面在各利益主体的生产合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组织协调、技术指导和关键过程的掌控作用,另一方面,农业龙头企业与市场联系紧密,承担研究市场需求、产品研发、指导产业链生产加工、建立销售渠道、开展农产品营销活动等重要职能;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等负责完成产业链前端,如种养、品种培育、高效育肥、科学采摘、屠宰等关键过程,是农产品生产的重要主体,为产业链延伸提供了基础保障。

产业交叉型

构建多功能产业体系

以消费者对农村休闲旅游和关联体验需求为导向,以三产联动、交叉融合为理念,构建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体验和生态功能的产业体系。最终带动与农业多功能性相关的消费需求扩张,增加农业发展的增值环节和空间。

农业龙头企业在建设观光工业园区、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功能综合商务旅游区等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同时,农业龙头企业还应认真研究市场和顾客需求,开展市场调研,认真分析顾客来源、构成与消费趋向,建立顾客信息系统和顾客意见反馈系统,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开发适销对路的个性化体验项目,真正提升顾客的体验价值。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也在建设农业休闲园区,发展特色农业,帮助消费者实现休闲、观光、品尝、采摘等农业生产体验中发挥重要作用。

技术渗透型

提供技术支持和路径

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科技向农业经营领域渗透、扩散,使农业与二三产业间的边界模糊化,衍生出精准农业、太空农业、信息农业和分子农业等新业态。最终使农业生产获得“类工业”的产业属性,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路径。

由于经营主体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原因,现阶段渗透型融合模式中核心主体主要是拥有雄厚经济和科技实力的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在该模式的实践中主要承担技术应用者、合作者和服务者的角色。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民日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