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本来偏僻的山村,却是2015年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试点村、2014年度住建部人居环境范例奖、2014年中国10个活化村庄典范之一、2013年浙江最美村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旅游景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基地、浙江省卫生村、浙江省绿化示范村……将乡村遗产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逐步让一个偏僻的山村走向世界,这就是浙江龙泉的溪头村。
溪头村是浙江省龙泉市宝溪乡乡政府所在地,距龙泉市区60公里。全村共278户994人,常驻人口却达到1800余人,土地总面积1.43万亩,2015年人均收入15542元。几年来,溪头围绕着“修复优雅传统建筑、挖掘悠久传统文化、打造优美人居环境、营造悠闲生活方式”的目标要求,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代历史遗迹、文化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和利用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让村庄营造逐步向村庄经营转变,最终让村民不离开家园也能有发展,甚至让离乡发展的村民回归村庄,通过青瓷文化与竹建筑双年展架起了溪头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在这个过程中,对溪头道路的坚持,对“三美六性”的执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坚持“最溪头”的建设模式
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三美”。
溪头村是制瓷名村,革命老区、披云山景区所在地,区域位置独特。在编制规划时,首先突出“生态美”,尽量体现依山就势,融入自然特色:其次突出“文化美”,充分挖掘地方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渊源,彰显乡土文化气息;再次突出“个性美”,因地制宜、因村而异,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溪头力求通过资源挖掘,游线整合,景观建设,村庄环境整治等手段,将青瓷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的理念有机的融为一体,将其改造成集生态、文化、旅游于一体的新农村。
2.保护为主,抓住“灵魂”,体现“三个尊重”。
一个地方的美融合并反映在乡民的生活里,只有尊重历史传统,尊重百姓生活,尊重土地所传达的纹理,才能建成美丽乡村。在溪头,溪头实施全流域禁渔,与沿溪各村签订联合护溪公约,规范青瓷原料加工厂排污,成立卫生保洁队伍,设河道专职保洁员,开展河道清淤,保护原石不外运。这些年,溪头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民居就地取材,块石垒基,夯土成墙、叠木架梁,黛瓦覆顶,所有的色彩源自大地,融山入水。源自生活的手工技艺,世代传承的匠人,把最平凡的泥土变成玉器般的精美瓷器。郭邻睦居,淳朴厚道,守信讲义,和谐、宁静与安详……这些都让乡民引以为傲,它们浓缩了乡村文化的价值和精髓。“历史文化村落”建设的不只是一种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自我完善。
3.阳光监督,激发民众“四自”精神。
溪头村自实施历史文化重点村项目以来,村干部公开承诺不参与村中各项事务的承包事宜,只对项目实施进行监管,同时请群众参与全程监督。公开帐务,村民可即时查帐,阳光操作,不但将整合的资源进行统筹,花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最多的事,为项目的尽快推进争取了时间,同时也融洽了干群关系,提升信任度。工程建设从规划、决策到建设都强调民众的主体地位,村民“自己说话、自主办事、自我牺牲、自我管理”,这有效地激发了他们建设的责任感和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无论是“八棵树公园”的建设,活水进村三期建设,老街改造,老人活动中心,还是溪沿路亮化,绿化,美化项目,溪头没有采用传统的发包模式,从设计到建设都充分发动村民参与,并充分尊重村民们的意见,很多村民的设想都在实施过程中得了体现。这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的参与积极性,村民们主动为自己的公园捐钱捐物,自发投工投劳。如八棵树公园建设过程中,村民组织捐款捐物达8万余元,无偿义务投工800多个。
二、“三美”是溪头最本真的美
1.生态美
大石头还原工程——恢复生态循环:几百年来,溪头村建设用石都采自溪里,大石头几乎都被采光,河道被洪水肆意冲刷,本着保护河道生态系统的原则,溪头村还原了河道中错落有致的成吨的大石头,保护原石不外运,恢复自然河道,这些最本真的,适合当地民众观点的百年回望工程的实施都得到了村民的肯定。
让石头回归溪流
后垟萤火虫基地——农耕生态化:溪头村后垟片区生态环境良好,仍然保留着良好的传统农耕生活方式。大面积的田地让萤火虫自然驻足,在建设过程中,溪头村将传统农作物耕种转换为经济作物,开垦为池塘种荷花,不仅让萤火虫有了更好的生存环境,荷花的观赏性也更高,更有莲子可卖。后垟萤火虫基地让农耕文化得到了保留,提高了观赏价值,更让生态环境得到了提升。
让萤火虫有嬉戏的家园
活水进村工程——人与生态循环:溪头村沿溪而建,在天然溪水的养育下不断壮大。活水进村工程是将宝溪溪水引入整个村庄,让村落内部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了循环。村民的生活因为水直接到达家门前而变得更加便利,不仅可以用来洗衣更可以用来灌溉,村民种花养植物的习惯得到了鼓励,村落变得更加生态。
活水进村鱼成群
2.文化美
瓷文化——建设时保护和传承文化之根:溪头文化之根是瓷,溪头的文化之奇是窑。7支古龙窑的修缮保护,李家大院、陈家大院的修缮保护等系列项目,是溪头建设对自身文化的肯定与传承最好的体现。保护好世界最大的古龙窑群、传承人类非遗的传统青瓷烧制技艺,溪头就有底气走向世界、闻名世界。
恢复了活力的龙窑
竹文化——建设时创新和实践传统文化:溪头凭着历史中的窑成为世界之最,在当代,凭着国际竹建筑双年展成为世界之先。在中国,最先思考乡村众多的传统建设材料在当代多样化的创新使用,最先集结了国际多方位的力量全面思考乡村在地建设;在国际,最先思考瓷文化与竹文化的结合,最先实践乡村最大的竹建筑群展览。竹社区证明了溪头走向世界的决心。
国际建筑师们创作的竹建筑
民俗文化——乡愁是促进建设的利器:乡村的婚嫁丧娶活动与城市有着天壤之别,它所举办的地点更是承载乡愁的精神领地,溪头文化大礼堂的建设毫无疑问会获得全村人的支持,更有八棵树公园、活水公园,它们的建设更是促成了“节日放彩鲤”民俗文化的新生。还有闹元宵、舞狮子、开天门、庙会、逢五集、过立夏、过端午等等民俗活动,正是民俗活动,成就了溪头独一无二的乡愁。
民俗是独一无二的乡愁
3.个性美
坚持最生态的村庄营造模式:溪头的自然不仅体现在人对生态的保护,更体现在生态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体育公园中所使用的水是披云水,有着会呼吸的天然矿泉水之称号,村民所使用的生活水也是天然矿泉水,在建设中街道的两侧还分布着矿泉水直饮点,生态就这样毫无缝融入到了村民的生活中。
传统建筑材料和工法的挖掘:垒石、夯土、木材是浙西南传统建设的材料,但在溪头的建设中却具备了自己的特色,垒石不以规律和具象的图案为目的,而是更加生活化,无序化,仿佛天然就生长在那里,木栈道也是由长长短短的老木板组成,点缀木桩形成心理上的护栏…这一切的建设都是乡野性的最佳体现。
从传统走向个性:国际竹建筑双年展是溪头人走向时代的决心,它的个性化不仅体现在对竹元素的多样化运用,更体现在对传统材料的多样化思考,夯土和垒石得到了重组,制作青瓷的匣钵和青瓷片也被设计师巧妙地运用到建筑中,匣钵的运用得到了当地村民的认可,被广泛地运用在民宿中。双年展的个性建设逐渐成为乡村的学习典范。
村中新建的廊桥
三、“六性”保证了溪头村的乡村性
溪头村建设坚持六大“乡村性”
生产场景的乡村性;
生活场景的乡村性;
景观绿化的乡村性
建筑风貌的乡村性;
建筑材料的乡村性;
建筑工法的乡村性
1.生产场景的乡村性
恢复农耕景观:溪头村是宝溪乡的核心行政村,人口吸引力大,并且相对其他村落有着更广的平坦地势,吸引了大量的木材厂和青瓷小作坊的安家。至2014年底,溪头村西北部沿主要道路周边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加工厂,严重破坏了传统的农耕景观。借2012年历史文化村落规划的机会,恢复了这片区域的农耕景观。从2014年底开始,溪头村开始了拆迁工作,至2016年,共搬迁和拆除了161个点,计2万余平方米,在交叉路口新设置“逢五集”传统集市。从此,溪头村上畈区恢复了生产场景的乡村性。
恢复农耕景观:上畈区拆迁前(左)、后(右)
控制村落的发展规模,农耕景观在乡村景观起着主导性作用,只有更多面积的耕地,村落的景观才具备呼吸性,才能唤起更多的“乡愁”。同时,村民所必须的非农耕生产性活动可以通过引导,分散地搬迁至村落周边,做到“乡愁”与“生产”两不误。
景观向龙窑学习:恢复农耕生产景观后,溪头村内部最主要的就是青瓷生产活动。溪头村青瓷烧制历史悠久,生产形态几百年前就已经稳定,龙窑的形制与山体契合,水车和水碓与水契合,生产车间与民居契合,所以龙窑等青瓷建筑是溪头村最具乡村性的景观。在龙窑的保护性建设中,坚持完全由当地专业造龙窑的工匠对其进行古法修复,完全使用传统材料,不添加任何过剩的装饰,保证了最乡土的生产性景观。至2016年,溪头村对7座古龙窑进行了全面的修复,都具备烧造的可能,将国粹进行了全面保护。
景观建筑小品从龙窑中吸取元素
景观的生产化:溪头村在建设中,也将水车、水碓等生产性景观运用至村落休闲景观中,将生产景观化,增加观赏性和独特性。至2016年,活水公园和辘轳窑前景观都修建了水车、配置了水碓,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2.生活场景的乡村性——景以致用以至魂
在生活场景的建设中,溪头的院落最具乡村代表性。以条石围矮墙,活水从墙下流向下一家。条石围合起来的空间是村民户外小院子,条石中错落有致的空隙可供主人养花和晾晒,条石之外的活水小景可供客人玩乐,同时矮墙也可以让游客切身感受到村民的生活,木躺椅、长条凳,悉数的乡村生活之物都成为了景观小品。
根据河道的净化能力,溪头村在溪岸边设置了几处洗衣台。当村民感受到清澈的河水带给自己的便利时,会觉得治理河道时的艰辛是值得的,并且在未来也会更加的保护溪水。同时也会感受到大石头工程带给他们的便利,过去的不理解,已演变为灵魂上的不可或缺。
充满乡土气息的生活场景得到维系
活水进村工程让整个村落联系起来,景观手法中采用青瓷元素进行美化,青瓷文化和水文化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融入了村民的生活,他们主动在水渠旁栽花种草,这一切竟是这般顺其自然。
在冬季,宝溪溪的大石头上摆满了五颜六色的被子和新鲜蔬菜。或许当初村民对大石头工程的河道生态系统保护作用不理解,但他们却嫣然不知自己早已融入到了河道与气候的生态系统中。
乡村生活小景,不显眼,却是乡村的重要特色
3.景观绿化的乡村性
4.建筑风貌的乡村性
溪头村建筑风貌管控策略:根据村落历史发展情况,将村落建筑风貌进行分区定义;拆除破坏建筑风貌相融性建筑,强化建筑风貌分区;制定建筑风貌控制村规,做好村落民居建设指导工作;利用国际竹建筑双年展大师力量,探究新形式乡村建筑风貌。
翠花农家乐建筑风貌改造:该建筑本是现代风格,但位于古居风貌群区域,所以建筑外观改造时以木材为主材,通过圆木与木板的结合,仿出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形态。同时用木栏杆强化建筑的原生性。
改造后的翠花农家乐
主街道风貌改造:主街道均为现代风建筑,整齐统一,缺少乡土气息。在改造过程中采用青砖和木板结合的形式进行改造。
主街风貌改造
建筑风貌的相融性
溪头村多样化建筑风貌并存
5.建设材料的乡村性——溪头丰富的本土建造材料
建筑材料的本土性——国际竹建筑双年展中本土材料的创新使用。
6.建设工法的乡村性——建设时期对材料工法的过渡
乡村建设应谨慎使用“仿”材质,混凝土材质经过岁月的侵蚀,长满青苔,同样能达到乡野的效果。
木材使用关键词:谨慎使用炭化处理,自然老化效果更好;榫卯结构、木头收缩、耐腐年限、防腐处理、做旧手法、价格估算等;大面积使用较新木板,少量使用老木板,形成材质对比,减少沉闷感的同时降低造价。
石材使用关键词:自然性、生活性、无序性;八字石、砖块石、尖头朝外、平面朝外、本土垒法、群众生活自然垒法。
石材使用的关键工法
溪头村也注重对古老建造法的挖掘。这种特殊形制的桥就是以一张古老的照片为依据,进行原样建造。它是溪头人最古老智慧的代表,现在溪头村进行修复,就是向他们致敬。截止2016年,宝溪溪和后垟溪已经修建了6座此形式的桥。
近年来,溪头村通过积极打造活水进村工程一期、二期、和三期,溪沿路改造建设,庭院绿化,7支古龙窑的修缮保护,李家大院、陈家大院的修缮保护等系列项目,建精建好每个点,最后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文化积淀深厚、地方特色浓郁的溪头村,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正在青山绿水中发出璀璨的光芒。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心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