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实验二小白云路分校的多名学生因“流鼻血”请假,多名家长怀疑与学校改造的操场有关,并表示在操场能闻到刺鼻气味。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委员会今天发布处理意见:已启动施工核查倒查机制,将对去年同期施工的学校操场全面排查。(澎湃新闻网,6月3日报道)
操场是学校的最基本公共设施,承载着学生课件休息、体育课程等各类活动。如果说学生是心脏,教师是大脑,教学楼是器官,操场就是血液,其中任何一项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行。操场的建设按照财政规定,严格招标程序,竣工后并由相关部门验收合格方可投入使用,记者调查显示,该操场去年10月操场改造完工后,检测报告显示合格。
笔者不禁哑然,既然检查报告合格,那么现在的“异味”又是从何而来。工作人员的解释是有“可能是冬天过后,经太阳猛晒橡胶味就出来了,好比沥青马路被太阳晒得足,沥青的味道就会比较大。”这个回答,感觉有点欲盖弥彰,无法让学生家长和读者信服。
施工核查倒查机制已经启动,仿佛是能给家长的最好的答复。问题出现后的及时解决本来是值得“点赞”的,但如果问题本身的出现就值得深思呢?是修建时偷漏次等材料、是监管时有利益分割、是验收时“视而不见”……,太多的可能不得而知。
王岐山同志强调过,“纪”在“法”前。干部们都应该牢固树立起纪律意识,用纪律约束行为,自觉把行为关进制度的笼子,如果越过底线、突破红线,就会受到法律制裁。很多贪官的忏悔录中,不乏这样的说法:“有谁能及时提醒,早一点给我纪律处分,就不会走在今天这一步”。对任何出现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如果能够及时严明纪律、严肃处理,怎会有这种后知后觉的“马后炮”。
我们期待“异味”倒查能有个严肃的处理,但更期待倒查式的“马后炮”越来越少,永远把问题解决在进行时。
作者单位: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冠英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