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李金芳:如何正确推进农村改革

[ 作者:李金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6-03 录入:王惠敏 ]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大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力度。

农村改革是否成功有四条标准,一是契合农业和农村特点,二是兼顾国家、集体、农民三者利益,三是真正调动农民积极性,四是能够解放农村的社会生产力。

如何正确推进农村改革?身处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最有发言权,本期议题,来议农村改革。

扣准民生福祉这个关键

金平县委组织部 杨鹍鹏:作为深化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农村改革涉及面广,影响深远,成效事关社会发展稳定大局,所以农村改革要围绕农业农村农民,紧扣民生福祉这个关键进行,在包容性和精准性上发力。

吐故纳新突出包容性。事物的变化发展也催生新的变革,农村有广大的消费市场和人群,以及丰富的农业产业资源,也是一个改革发展的动力源泉,故而,在吸收新的改革元素和方向时,就要注重遵从开放、包容的原则,最大限度的释放能量。

去粗取精突出精准性。并不是所有的“外来和尚都会念经”,农村改革全局性和复杂性都强,在吸收外来文化和思路的同时,也要注重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去粗取精”,用其精华弃其糟粕,在农业经营体系、合作社改革等方向的改革中探索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改革思路。

用好基层战斗堡垒“两只手”

云南省元阳县委组织部 陶艳飞:基层组织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第一线,是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斗胜利的桥头堡。驻村工作队员和村“两委”干部就是基层组织的两只手,基层组织要用好这两只手,两手一起抓改革。驻村工作队员要充分发挥思想素质高、政治觉悟强的优势,加强国家在农村改革相关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做好上情下达的桥梁。村“两委”干部是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政策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充分发挥熟悉村情民意的优势,因地制宜,让农村改革的各项政策落地生根。

牢牢扭住村干部这一“牛鼻子”

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委组织部 黄朝光:从被网友称为“洪兴十三妹”的村主任孟某芬,到号称“万岁”的村支书张健国,“最牛村干部”频频曝光的背后,是某些农村地区不良政治生态的反映。相反,把一个名不经传的华西村打造成“天下第一村”,是吴仁宝呕心沥血一生的功绩。被称为“中国幸福村庄”大梨树村,同样是“农民的代言人”毛丰美一生的杰作。“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事实证明,有什么样的村干部,就有什么样的农村。为此,农村改革就要牢牢扭住村干部这一“牛鼻子”。一要选好,要把忠诚干净担当作为第一标准,把政治可靠、公道正派、能力较强、遵纪守法、群众公认的人选出来、选上来。二要严管,村干部是游离于国家行政干部体制之外的、不在编、不脱产的边缘化干部,但这并不代表着其可以游离于党纪国法之外,必须以严的标准、实的要求,把规矩和纪律挺在前面,使村干部想干事、干成事、不出事。三要关心好,村干部身处最末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待遇差、条件差、日理万机是真实的写照,要从解除村干部后顾之忧着力,使其“政治上有奔头、经济上有盼头、离职后有靠头”,从而激发其动力,真正为人民群众谋好事、创好业。

培养专业人才 树立好人才“三观”

重庆市潼南区古溪镇人民政府 彭小曼:“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我国的第二、三产业中专业化趋势已愈来愈明显,而在第一产业中,仍是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为主,能够真正适应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人才仍然十分紧缺。深化农村改革,务必要重视人才在改革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一方面要重视创新性人才在农作物培育、农业经营模式等方面的创造性作用,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经营管理型人才的培养,确保他们能在农村管理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管好、用好流转的土地,确保其实现效益最大化。

云南省个旧市委 李华明:“发展靠科技,科技靠人才”,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工业还是农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因此,要深化农村改革,只有转变观念,树立好人才“三观”,才能大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加强农业和农村人才建设,为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首先,树立人才“资源观”。要充分认识促进农村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是农村小康的根本动力,大力加强农村人才开发是各级党委、政府应尽的职责。把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和提高农民素质、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的轨道上来,使农村人才开发摆上重要位置。

其次,树立人才“本土观”。立足本土,着眼基层,不唯文凭,不拘一格,把有一技之长,能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能人纳入人才开发和队伍建设的视野,在培养、使用上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有效地壮大农村人才队伍。

再次,树立人才“市场观”。在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初期,政府利用行政手段加以推动是必不可少的,但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人才开发的不断深化,若政府依旧包揽一切,则不利于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健康发展。因此要遵循市场规律,引入市场机制,把人才的培养、输出、引进以及智力、技术的交易逐步推向市场,最终走向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轨道。

扩权赋能,激活农村生产要素

贵州省剑河县委组织部 刘忠培:改革的目的是向农民赋权,为此要强化改革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制定出台各项符合农村改革的政策文件,建立权利保护机制和交易风险评估机制,加强权利纠纷调解,保障改革稳步推进。尤其是落实党中央文件多次提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同地同权同价”要求,要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权能,支持农民实现土地财产权,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明晰产权归属,完善各项权能,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除此之外,还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新机制。

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

四川省乐山市委组织部 郑志鹏:当前,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空心村、农民老龄化问题突出。谁来种地?怎样种地?亟需破题。结合农村工作现实和农民生活现状,要实现通过改革来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根本就是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只有让农民成为有尊严更体面的职业,才能让地有人愿种、有人会种,且种得更好、更有效益。具体来讲,笔者认为一方面要构建科学的生产经营体系,另一方面要抓住“农民”这个根本。

构建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互联网时代,是资源共享和合作共赢的时代,过去家庭式单耕独种模式已很难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大环境。因此要结合国情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用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许多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模式都能大大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率和效益。比如,承包农户通过共同使用农业机械、开展联合营销等方式发展联户经营;又如,将股份合作的土地进行整理规划,引进专业种养大户或专门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发展标准化、生态化、专业化生产。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要做好农村的事业,要有组织的坚强领导,要有专家的出谋划策,但更重要的还是要靠农民的苦干实干。要改变过去农业生产松散无力的状态,就是要推动农业经营主体职业化,提升传统农民,引入新型农民。特别要加快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努力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认定、扶持体系;同时,财政也应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经纪人的认定和培育给予资金保障。 (李金芳选编整理)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人民论坛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