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华社记者在湖南、河南、山西等地采访时发现,个别地方干部抱怨申请不到公车,或车补不到位等,出现了“没公车不愿下乡”“尽量少下乡”的情况。比如,山西某县农委副主任表示,“如果下乡较近,就坐公交车去,然后乡镇有车回城就把我捎上,没有车就再坐公交车回来,办公效率较低。”(5月30日 《新华网》)
干部、干部、是干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面对“没公车不愿下乡”“尽量少下乡”的情况在笔者看来是严重的作风为问题。毋庸讳言,随着公车制度的改革,减轻了财政负担,破除了以前的车轮腐败,得到了社会各级人士的高度认可。然而也有不少地方也出现 “没公车就不愿意下乡”、“经常外出、花费较多觉得吃亏”,从而不愿意“下乡”导致干部与群众关系日益生疏。
干部只有千方百计,为人民服务,积极从办公室走出去和群众深入交流,解群众之所需,才能做到情系群众、心系群众,才会彻底把“为人民服务”刻在心里。
诚然,“没公车不下乡”背后,也有“车改革”不彻底的阴影,如“私车公用”是否能得到合理补偿等,也成为不少干部关心的“心病”,属于车改革引发的后续问题。每个在基层工作者都知道,一线工作人员需要用车是最多的,但在现实生活中领取的车改补助却相对级别高的要少的多。客观上为部分心理不平衡的基层干部埋下了“懒政”的炸弹。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面对“没公车不下乡”的“懒政”行为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应该及时发扬“啄木鸟”精神,为那些“懒政”敲敲警钟,及时开展思想教育,为干部坚定党性。同时各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善的公车改革制度和财政补贴标准,解决车改带来“后遗症”,让干部能积极走下去和群众建立“鱼水之情”,才是党执政之本,立政之基。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白坭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