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汤敏:解决贫困代际相传基本办法是教育补助

[ 作者:汤敏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23 录入:王惠敏 ]

我想谈谈我正在做的关于精准扶贫跟教育质量的问题。扶贫有两个主要任务,一个是把现在的贫困人口收入、生活保障等等提上去;另外一个是不让贫困代际相传。假如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扶贫就是一代人的问题,当然未来有相对贫困。如果让贫困家庭的下一代不贫困,那这个社会就是一个阶层流动的社会,因为其他原因贫困的人可以另想办法解决。所以阻止贫困的代际相传,是当前精准扶贫工作非常重要的领域,而这个往往通过找贫困家庭、建档立卡还不够。现在解决贫困代际相传所采取的基本办法是教育补助。比如说现在所有的基础教育(小学到初中)全部免费,贫困地区还有免费午餐,甚至住校都有补助。另外如果是贫困家庭的孩子,上高中也能免费,上幼儿园、大学也有各种补助。所以目前国家在教育方面的精准扶贫投入了很多,而且这也是值得的,甚至是很有必要的。

但现在还面临一种情况:现在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没上完初中就辍学了。《财新周刊》在一篇封面文章《他们为何弃学?》中提到,每年贫困地区有300万以上的孩子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外出打工。表面来看出去打工就能摆脱贫困,但这些人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在现在这个年龄段中又处在社会最底层,未来肯定是社会里是最贫困的人,贫困就会一代一代传下去。至于这么快辍学,恐怕还不完全是因为家庭贫困,而是因为厌学,因为现在上学不但不用花钱,甚至还有补助。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小学基础并没有打好,上了初中以后就会跟不上,而在学校那种非常应试、只关注好学生的情况下,这类人群根本得不到关心和帮助,那他们自然会觉得出去打工更加有用,这是普遍现象。我们经过调研发现,这篇文章确实跟很多贫困地区的现实情况相契合。

这里涉及到进行知识扶贫的时候,不仅要解决“学生没有学上”、“不能免费上学”、“因家庭贫困上不起学”这样的问题,还要解决教学质量问题。保证贫困地区的学校教育质量,让学生对学习有信心、有兴趣,才能有可能让学生上到初中、高中,甚至再往上走。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那贫困代际相传的问题可能还会愈演愈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保证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比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有学上、保证学校硬件设施更难,这不仅是中国问题,也是全世界的问题。

过去做希望工程时,我们总说很多贫困地区的学生根本没有正常的教学环境,现在这些问题大体上都解决了,甚至很多农村学校的硬件配置好过城市学校。但真正能提高教学质量的是师资力量,这个问题比硬件更难,因为贫困地区很难能留住优质教师。首先,当地就很难出优质教师;第二,就算这里有,也很快会被城里拉走。也就是说,要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用传统的办法是无解的。不仅农村是这样,城市也是这样。即使在北京,学校之间的差别也非常大,因此为了上一个好学校,很多家长都花重金买学区房。

我们现在也在做一些民间实验,希望能解决贫困地区的教学质量问题。三年前我们尝试了一个“互联网+”的办法:把北京人大附中的课,用互联网的方式直接传到全国近20个省的200个乡村学校去,让这些学校的学生直接通过大屏幕接受教育。一开始很多人都反对这个实验,认为这些贫困地区的差生根本不能和人大附中的好学生相提并论,肯定会失败。一开始我们用直播上课,过了一段时间发现确实有问题,因为人大附中的课程太高端,学生每天上课像看电视,无法集中精神。后来贫困地区的老师提出一些改进:我们头一天把人大附中的课程录下来放到网上,当天晚上这些老师先自己看一遍,把乡村学校不需要掌握的知识和太难的议题都剪掉,第二天再放给学生看。当人大附中的老师讲完课时,刚把问题提出来,当地老师就马上把视频声音关掉,让学生也参与回答,由此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如果发现学生有不懂的地方,就进行二次讲解。一个学期以后,我们发现实验效果非常好,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平均成绩提高了20分以上。

对互联网来说两百个学校和二十万个学校是一样的。既然人大附中的实验这么成功,那为什么不能把所有好学校的课都录下来放到网上,让当地老师根据个人喜好和学生情况挑选更加适合的版本来授课?这不仅适用于农村学校,也同样适用于城市里的打工子弟学校。我们现在率先用这种方式,来研究教育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一旦实验成功,我们就可以向国家推荐,率先来解决这个问题。当然这又涉及到一个新的问题:把互联网拉到农村也很困难,所以我们现在在做“电子书包”的实验,即给每个学生发一个平板电脑,平板电脑里有所有的课本、老师讲堂、作业。有人说连城里的孩子都没有平板电脑,更何况在贫困的农村,但这不是不可能实现。现在普通的平板电脑市面价格是600元,而目前每年给贫困地区中、小学发的免费课本就将近300元。如果对平板电脑合理利用,那这绝对比发免费课本更有意义。

面对这些高科技,现在传统的办法是,先由一线城市当中最好的学校做试点,成功之后再逐渐转移到二、三线城市,最后才轮到农村。那为何我们不能先从那些最需要帮助的贫困地区开始,让他们先用到最先进的东西?按照联合国的说法,未来的贫困主要是“数字鸿沟”。这并不是说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掌握了未来。而是按照目前这种做法,越是贫困的地方越后掌握高科技,最后又因为没上过小学、中学,而对现在这些电子的东西一窍不通,再次成为社会底层。

当然这种率先在贫困地区开始的实验,最终一定是要由政府来做。我们也可以先在社会上做一些试点,比如找一些生产平板电脑的企业家,寻求他们的帮助,一起来推动这个实验,让贫困不存在,不仅只是一个梦想和口号,而真的能在中国成为一种现实。

作者系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凤凰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