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侯文坤:农产品触网热卖难掩可持续发展隐忧

[ 作者:侯文坤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05 录入:王惠敏 ]
    互联网与“三农”的碰撞下,农产品电商市场发展迅速。近日在云南举办的首届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峰会上,有专家学者指出,我国农产品网络交易额在迅速增长,传统农业和线上电商有机融合,拓宽农产品进城的门路正成为不少电商的关注点和着力点。不过,农产品线上卖得火热的同时,却难掩物流短板、人才匮乏、外来农产品冲击、同质化竞争严重等诸多农产品电商成长的“烦恼”。

  ●农产品线上卖得火热

  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阿里研究院近日发布了《阿里农产品电商白皮书(2015)》,对去年阿里平台上农产品电商的发展做了一个梳理,2015年阿里平台上完成农产品销售695.5亿元,较2014年增长明显,其中阿里零售平台占比达到95.31%。

  该白皮书还显示,截至2015年,阿里平台上经营农产品的卖家数量已超过90万个,涉及农产品品类包括水产、肉类、蔬果、粮油、鲜花、茶叶等,其中一些农产品2015年在阿里零售平台上的交易量增幅巨大,比如大米交易量增幅达104.08%;瓜子增幅达120.61%;西瓜交易量的增幅更是接近110倍。

  互联网与“三农”的碰撞,正让农产品以更加顺畅的方式流向城市,让更多农民得到实惠。如今,即便是走进一些西南山区的村寨,原本刷在农村墙上的标语口号,很多也都换成电商的广告。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冰说,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商业和产业被重新定义,线下产品生产加工结合线上面向全国销售,以前商店营业时间是8小时,现在可以24小时购买,互联网全方位改变了商业交易的地理空间。农村与城市的距离也进一步拉近。

  高红冰说,近年来,淘宝村快速增长,到2015年年底全国已达780个,这些淘宝村不少是农民自发性销售特色农产品开始的,对帮助边远地区的农村和贫困农民把好产品卖出去,带动农户增收的效果显著,目前这样的趋势还在良性扩散中。

  “丰富的农特产品、民间特色手工艺品分布在县域和农村地区,碍于信息不对称、基础薄弱等主客观因素,特别是一些偏远农村的优质农产品并没有形成好的出口。”“醉美云南”电商服务平台项目负责人单琳云说。接下来,让农民把好的农特产品卖出去,也就是常说的“农产品上行”会是农村电商推进的重要方向。

  ●农产品借电商“上行”仍有阻碍

  眼下不论是阿里巴巴等电商巨头,还是一些刚起步的电商都把目标瞄准了农村地区,农产品电商的市场前景也非常广阔。不过有业内人士分析,农产品电商与定位于服装、家电等其他商品的电商相比,其前进的道路也并非坦途。

  “以新鲜果蔬、水产、肉类等这些生鲜的线上消费为例,这类与老百姓生活最息息相关的农产品虽然线上卖的火热,但事实上绝大多数的生鲜消费还是在线下。”天猫生鲜平台的高级策划专家沈琦分析,这主要缘自消费者网上购买生鲜产品存在三大不确定性:一是消费产品的不确定性,不像线下消费看得到、摸得着、尝得了;二是物流的不确定性,农产品对物流的高要求与现有供应链及冷链模式还不匹配;三是服务的不确定性,农产品线上消费维权复杂困难。

  在一些专家看来,生鲜农产品线上消费背后这些不确定性也正是农产品电商现阶段遇到的尴尬。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说,网络销售数据增长背后,近两年其实已经有不少定位于农产品的电商先后倒闭,细看原因也是多样的。

  其一,物流等配套设施障碍。尽管一些电商在不遗余力地打造物流体系,但自营物流和外包物流相互对立,供应链及冷链模式依旧不完善,未彻底解决“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难题,企业经营成本过高,农产品出口受限。

  其二,同质化竞争,标准和品牌缺失。“现在国内的电商市场是寡头竞争,出现了价格竞争及疲劳促销的营商环境。”洪涛说。此外,由于一些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集体化程度高,加上良好的食品安全信誉度,有电商会引进国外的农产品来吸引国内消费者,对国内农产品造成冲击。

  其三,市场诚信体系还未建立。在洪涛等人看来,诚信对农产品线上消费尤为重要,“当大家都知道‘三品一标’农产品好卖时,就有很多次品打着‘三品一标’的口号售卖,这对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都是隐患,真正有好产品的农户没有得到实惠,也会使得客户忠诚度及回头率低。”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东方城乡报 2016年5月4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