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社科院在京发布《中西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处境与对策》一书,其中一项“中西部农民向城镇转移意愿分布”调查显示,“很想”向城镇转移的农民工占11.83%,“比较想”的占21.73%,“一般”的占17.45%,“不太想”的占24.82%,“完全不想”的占24.13%,约一半农民工不想进城,另外66.1%的农民工认为到了一定年龄就想回乡。消息发布之后,在网上引起热议。(4月26日中国新闻网)
所谓农民工进城,不仅仅是到城镇工作或居住,而是将农业户口转移成城镇居民户口,这在过去就叫“农转非”。按说,国家和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鼓励政策引导农民进入城镇,既是为了改变社会结构、积极推进城镇化的需要;同时,也是希望更多的农民朋友,告别生存环境不佳、生活便利不足的农村,过上城镇人一样的幸福生活。可这招竟然不灵了,不仅农民工被问及“您是否希望在城镇落户”时,大部分农民工表现平淡;从中国社科院发布调查的数据也能看到,大部分农民工根本就无“农转非”的意愿。
其实,这事要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对于农民兄弟来说,那可是天大的好事。那时候,城镇户口比农业户口可是要“吃香”得多;不但可以享受每月的粮食、副食品及其它生活必须品的定量供应,还能优先进入企业成为上班一族。农民一旦实现“农转非”,就意味着告别“日出而作,日落而栖”且收入微薄的地球“修理工”境遇。可如今,因政策原因,无论是国家单位还是企业招工,除文凭、技能和健康因素外,对户口已极少有限制;也就是说,城镇居民户口过去的优势已然不再。
无庸讳言,城镇居民从生活环境、便利条件,到生病就医、子女上学等等方面,都仍然优于农村。但是,无论是住房还是日常生活的开销,也远比农村要高得多,样样都得用钱买。假如没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和较好的收入,生活同样会过得很艰难。这恐怕也是农民工宁肯在年轻时来城市打拼,到了一定年龄就想回乡的主要原因。毕竟很多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除干一些体力活外,并无多少能够拿得出手的工作技能。
再有就是,农民工一旦放弃农业户口成为城镇居民,原来凭缴纳超低费用就能享受的“新农合”便不复存在;而是需要重新按城镇职工或城镇居民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等,甚至可能还需要补交一定年限的费用,这无疑是他们难以接受的。假如一不小心失去工作,基本生活都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相比之下,国家如今的农村政策非常优厚,种地不交公粮不上税不说,还能得到国家的各类补贴。只要农业户口在,就能使用国家分配的土地;住着“乡间别墅”、吃着无公害粮食和蔬菜,岂不美哉乐哉。
所以,在笔者看来,农民工并非不想进城,而是因有太多顾虑而不敢。因此,推进城市化步伐不宜迈得太大,要把着力点放在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各类社会保障制度方面,以便解除农民工进城的后顾之忧,特别是不要人为地让农民兄弟“被进城”。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广西新闻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