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国家发改委回应农民不愿进城:不会强推

[ 作者:赵实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4-20 录入:吴玲香 ]

在很多农民工看来,农村户口比城市户口更值钱。他们觉得,农民身份可以带来更多实在利益,如果进城,这些利益就会丧失。这似乎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的预期,有所矛盾。

4月19日,在国家发改委召开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规划司司长徐林回应,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45%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个预期性的目标,不是约束性的目标,所以不存在强力去推进、一定要达到45%的设定。而今后,我国可能会探索激励机制,让农民的农村土地产权权能变现或自愿有偿退出。

探因:在农村可拥有土地承包权与宅基地

“近几年我们也发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不太愿意再进城落户了。徐林说,这种趋势可以设想为,随着农村各种条件改善的程度越来越好,特别是城乡差距越来越小的情况下,农民会更不愿意落户到城市。

徐林分析,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农民在土地产权上拥有的特殊权利——农村承包地的承包权,以及农村宅基地的权利。所以很多农民会自己做出判断,如果觉得他在农村的产权给他带来的好处,比他进城之后政府赋予他的福利更有吸引力的话,他可能会选择不落户,这是他的自由,没有人会强迫他去落户,因为农民工落户是在自愿的基础上。

专家:社保水平与生活成本存城乡落差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认为,部分农民不愿落户城市的另一层原因,是农村居民社保水平与城市之间的不对等。此前的社保一直交在农村,到了城市之后,所享受的社会保障等级无法统一。

党国英还认为,城市生活成本、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变化,加重了农民对落户城市的压力感。

举措:促进农村土地市场化

“今后可能需要探索一种激励机制,让这些农民在农村土地的产权权能,包括宅基地、集体股权收益分配权等,有一种变现或者自愿有偿退出的机制。徐林认为,特别是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不愿意回到农村去的,就算回去了,也不愿意种地,而是肯定更倾向于城市的生活,这就必须要让他在农村的权益能流转或者自愿有偿退出的机制。

徐林指出,这样的机制建立起来之后,农民可以自己选择,把他在农村的权益变现之后到城市来落户,目前这套机制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这是下一步需要探索的问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京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