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刚过,春雷炸响。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各地开展了新一轮的春耕播种。随着乡村休闲游的不断发展,各地纷纷挖掘乡村特色发展乡村旅游,吸引自驾游游客前来游玩。一些乡村开发出了别具特色的农耕播种体验式的相关活动,以吸引城里人游玩、劳作,寻找乐趣,乡村游越来越受人们青睐。
随着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住在“钢筋水泥”的城里人,越来越渴望和向往广大乡村的田园风光和风俗人情。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体验农耕文化,享受自然风光等,这些富含“乡愁”的元素,引起人们太多的美好回忆,让人心情澎湃荡漾。笔者认为,不管是发掘乡村旅游景点,还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切莫忽视农村农耕文明和农耕文化的挖掘,让乡愁“诗意栖居”。
农耕文化蕴含丰富的文化元素。我国几千年繁衍传承下来的农耕文化,是亿万劳动人民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农耕文明,是孕育中华文明的基础。这些丰富的文化元素是美丽乡村的灵魂,是让人们记得住“乡愁”的必有因子。农耕文明中的民俗文化、民居宅院等文化元素,最让人久久不能释怀。为此,要善于把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传统文化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提取出来,并将其精华融入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内涵。
农耕文化积淀深厚的乡土情结。乡土是乡愁最集中的元素,她在人们心中扎根已久,在国人心中积淀深厚。建设“记得住的乡愁”的新农村,乡土元素不可缺。当前,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人口不断迈向城郊,土地日趋减少,加上人类活动空间逐步扩大,农村土地不断被占用和征用。因此,加大对农村土地和耕地的保护刻不容缓,18亿亩耕地“生命线”必须严防死守,构建起水土保持长效机制。不能留住了“乡愁”而有了“饭愁”,“面子”虽好看,“里子”却不舒适,民声怨起。
农耕文化丰富美丽乡村建设。文化是美丽乡村之魂、之韵。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新农村,很大区别源于文化。美丽乡村建设不是一味追求复古、还原,应避免“复古风”。农耕文化能为美丽乡村建设添活力、聚人气。因为农耕文化底蕴深厚,沿袭几千年下来的耕作,很多都带有故事,甚至有一些奥秘能吸引人。因此,美丽乡村建设要把这些农耕文化挖掘出来、利用起来、保护起来。大力挖掘耕读文化、民族风情,建设农耕文化展览馆等。有了这些,乡村就有了灵气和魅力。
传承弘扬农耕文化,留住我们生活的“根”,就是在守住“乡愁”,经营“未来”。让记得住乡愁,不再是个回忆,给所有人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就离我们不远了。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惠州文明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