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经济运行规律如同生态发展规律,有枯萎凋谢必有繁荣生长,在一些产业走向衰亡的同时必有一些产业野蛮生长。未来十年,将是创新创意创业经济大行其道的十年,也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城市与乡村深度融合发展的十年,更是各种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层出不穷的十年,抓住了方向,新余的经济发展就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爆发式增长。因此,寻找未来农业发展大风口,像抓工业项目、招商引资一样抓新农村建设和新农业发展,推动三个产业、推动城市与农村的大融合,已经刻不容缓。
一、抓新农村建设和新农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1、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江西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谆谆告诫我们,江西是个好地方,要坚持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他指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增强发展均衡性和整体性。建设现代农业,首先要解决好人的问题。而解决人的问题,核心是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粮食生产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总书记对江西青山绿水的期许,对江西“望得见乡愁”美丽乡村的期待,正是我们抓好新农村建设和新农业发展的动力。
2、是人性回归的必然规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它的文化中沉淀着浓厚的农耕文明和田园思想,即使经过了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快速发展,但基于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而言,人性最终渴望自然与田园的回归。犹如钱穆先生在《乡村与城市》里所言:“乡村是代表着自然、孤独与安定的,如木之根,水之源;而城市则是代表着文化、大群与活动,如木之枝,水之流。乡里人终需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人类最理想的生命,是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都市,从孤独中集成大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他所阐释的人类理想状态,也正是农村与城市的高度融合,也符合西方后工业化发展时代的历史规律。
3、是防范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礼俗秩序崩塌的必然要求。“故乡的河水没有儿时的清澈荡漾,远处的山坡满是野草疯狂生长,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少了泥土的芬芳,新春的祝福全是红包热浪和扑克麻将,鞭炮烟花的灰色硝烟在农村上空炸响……”春节期间文泊书记写的一首关于故乡的诗,在各大媒体上引发了大家关于工业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对农村公序良俗、农业文明和生态环境冲击的讨论。而一些关于农村权力与金钱崇拜、赌博之风盛行的回乡笔记也引发了我们很多的思考。通过近些年的新农村建设,农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和民生保障等与过去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村的自然生态、风俗习惯、价值理念、行为规范还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二、树立大融合理念,寻找新农村建设和新农业发展的大风口
1、农业+党建,寻求新农村建设和新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群众富,看干部。要重点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使村党支部书记成为新农村建设和新农业发展的带头人。带头参与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带头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带头崇尚科学,带头移风易俗,带头学法、懂法、知法、守法,遵守村规民规,带头做家庭和睦、尊老爱幼、邻里友善的文明户,推动乡风文明。同时,还要积极建设生态家园,做村容整洁的示范户,带领和帮助群众扎实开展环境整治,充分发挥好环境卫生建设的带头人作用,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2、农业+乡贤治理,寻求新农村建设和新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丰富商会模式内涵,构建乡贤参事会,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模式。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企业法人、道德模范等各行各业的本地精英与走入城市的外出精英和市场经济环境下在农村投资创业的外来精英,用其学识专长、创业经验反哺桑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组织慈善活动、发展农业产业、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了解反馈村情民意,担当村两委的智囊团,架起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共同建设美丽家乡。
3、农业+互联网,寻求新农村建设和新农业发展的科技力量。传统农业的一大特点就是“靠天吃饭”,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当互联网和农业深度融合后,互联网带来了新的数据、信息以及新的技术手段,使得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农业领域的各个细分市场,有了更多的工具、条件和可能性来进行创新。
在信息使用方面,利用互联网有效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使各种农业信息全方位地渗透到农村一线,切实指导生产生活,并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提高农业科学化、现代化的程度,促进农业技术知识、农业资源、农业政策、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农业教育、农产品市场、农业经济、农业人才、农业推广管理等各方面信息的有效传递,解决各种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促进农业生产生活的同时,有效对接农产品供求市场,解决传统农业中因信息不畅而导致滞销等问题;
在创新农业商业模式方面,互联网从土地流转、农资销售、农业信息服务,到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休闲农业等,在农业产业链每个环节上,正潜移默化地渗透和改变农业,同时创新各类企业的商业模式。例如:农资电商、土地流转电商化、城乡流通渠道变革、农产品电商(生鲜电商)、农业大数据、农业物联网、休闲农业互联网平台等;
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互联网对农业生产中所需资源,都具有相当程度的重新组织和配置作用,提高了土地、劳动、资本等各项生产要素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效率。比如对于“劳动力”资源,建设招聘网站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配置,在为农村创造就业的同时,甚至能促进城市劳动力向农村转移;
在提高农业智能化程度与生产效率方面,互联网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可以提升农业各环节智能化程度,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环境可测、生产可控、质量可溯”,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以计算机为中心,集成信息技术,将感知、传输、处理、控制融为一体,推进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智能化、自动化,在节省人力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农产品产量质量,增强了作物抗击自然风险能力。
4、农业+文化创意,寻求新农村建设和新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力量。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站在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预言:主宰21世纪商业命脉的将是创意。创意,同土地、技术、资金、劳动力一样,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对某些行业而言,创意在价值创造中发挥的作用甚至超过土地、技术、资金等要素。创意不仅与文化艺术、休闲旅游等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新兴产业有关,还渗透在各类传统产业中,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用创意改造传统农业潜力无限。
一是科技创新型,在农业生产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形成新型农业景观和产品,以新、奇、特为主要吸引力,主要载体是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如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青岛蔬菜科技示范园、陕西杨凌现代农业观光标志性品牌旅游区。此外可以建设升级版网上百姓菜园,就是将传统百姓菜园、实景传输技术、网络平台结合在一起,游客租种菜园,闲暇时间来实地种菜,平时通过电脑甚至手机观看蔬菜生长情况,并可委托经营者送货上门、在网络上对外出售或者与其他游客进行交换;
二是艺术创造型,是用艺术家的眼光和创造性来改造传统农业,将农作物种植当成艺术创作,以形成特色景观和产品,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农田艺术景观、盆栽食用菌、玻璃艺术西瓜、麦秸画、美术葫芦等。以盆栽食用菌为例,突破传统食用菌栽培方式,将食用菌栽培和盆景艺术相结合,还可以结合套种技术,开发出盆栽食用菌灰树花、草莓套种食用菌鸡腿菇等家庭栽培食用菌盆景。这些盆景不但可以组合成创意旅游景观,也可以出售给游客,让游客在体验食用菌栽培乐趣的同时营造阳台菜园新景观;
三是文化创意型,就是用文化包装农业,一方面挖掘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使农业与商业、旅游业相结合,满足游客回归乡野的自然愿望。例如,山东栖霞创作了《农具交响乐》,生产出亲情苹果、生肖苹果、艺术苹果,利用苹果制作的“感恩农业赋”和康熙皇帝的耕织诗,为农业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情调。又如浙江德清等地乡村利用废弃猪栏、牛栏建造的“猪栏茶吧、牛栏咖啡”,或是利用废弃民居重新设计的民宿、读书馆,发展民宿经济与乡村旅游等,为文化创意型农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作者系渝水区委副书记)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业发展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