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贵阳:心寄宿点床位空置 背篼农民工露宿街头

[ 作者:韩杰 李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1-18 录入:7 ]
    深夜里的贵阳市,一些背篼和农民工因生活拮据或揽活需要,席地睡于街边角落或危旧拆迁房之中。

  2009年开始,贵阳市政府为他们提供“爱心寄宿点”。但几年下来,却一边是寄宿点床位空置,一边是背篼农民工露宿街头。

  数九寒天部分背篼工露宿街头

  地处黔中腹地的贵阳市,四面环山、坡坎较多。一群为贵阳市民提供背货物服务从而收取一定报酬的背篼农民工群体应运而生。

  31岁的背篼工宋兴华,来自距贵阳市30多公里的龙里县。去年1到10月份,他把省吃俭用攒下来的2500元钱寄给了父母。

  寒夜里,衣衫单薄的宋兴华坐在威清路的一栋大楼阶梯上,眼巴巴地盼着生意的到来。

  “我今天一单生意都没揽到,两顿饭钱还花费了20元。”宋兴华说。

  他说,背篼生意不稳定,晚上住哪里取决于当天的收入情况和天气状况。

像宋兴华这样因没钱或因揽活需要露宿街头的背篼工,在贵阳市并不少见。特别是夏季之时,不少背篼工席地睡于银行门口、ATM取款机旁等公共场所。

地点偏僻、知晓率低等致寄宿点门庭冷落

  为解决困难农民工住宿问题,2009年开始,贵阳市把原市卫生局的办公大楼改建为可容纳200多个床位的农民工寄宿点,免费为困难农民工提供住宿。

  记者在贵阳市农民工寄宿点看到,寄宿点提供了免费床被、洗衣机、热水器等生活设施,没有固定住所的农民工只需身份证登记即可免费入住。

  “几年下来,每晚到这里住宿的农民工只有一二十人。”贵阳市救助站副站长罗福勇说。

  宋兴华说,寄宿点位置偏远、不好接活,宁愿睡在街上,也不愿去寄宿点。

  记者随机采访众多背篼工发现,对于政府通过新闻媒体告知的寄宿点信息,许多人并不知情,这也是导致农民工寄宿点门庭冷落的原因。背篼工周大贵说,来贵阳3年了,也不知道贵惠路有个农民工寄宿点。

  罗福勇说,寄宿点目前没有女性农民工群体居住的条件,这也限制了寄宿点救助的功能和人数。

  期待政府更多暖心救助举措

  专家认为,帮助背篼工等部分困难农民工群体解决住宿、就业等问题,需要政府更多暖心政策的支持。

  贵州大学社会学教授刘郁建议,可以在农民工便于找工作的地方设置寄宿安置点,或者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民间机构来管理运营寄宿点,农民工缴纳较少费用即可入住寄宿点。“这样,既可以减少救助对象的抵触情绪和不适感,也能让其有尊严地接受救助。”

  “对于女性困难农民工群体,政府也应纳入寄宿点救助体系之中,并通过发放传单、邀请部分农民工到寄宿点参观等方式,提高寄宿点的知晓率,消除农民工入住疑虑。”贵州慧歆律师事务所律师彭华锋说。

  西南政法大学程德安教授表示,与贵阳“背篼”一样,重庆“棒棒”早期也面临相同问题。重庆市政府在提供廉价便捷的“棒棒公寓”、“阳光公寓”的同时,也为困难农民工提供用人招工、技能培训等诸多人性化服务,并购买社会保险、探索医疗救助等,取得了较好效果,经验可供借鉴。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华社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