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张孝德:第二次大裂变: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形成

[ 作者:张孝德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1-15 录入:12 ]

摘要: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人类文明史的第二次大环动

人类与自然,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阶级与国家,理性思维与悟性思维,这是农业革命引起的人类社会结构在四个不同层面上的显化。这一显化,使人类从此走出混沌,走出母体,走向人类文明独立发展的道路。

农业革命:生存时空的再突破

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二次大环动,是从1万年前农业革命开始的。农业革命之所以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第二次大环动的起点,是因为农业革命将人类文明的演化推向了一个新时空。

在人类文明进化的第一次大环动中,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交变关系是通过特定区域内食物供给的递减与对食物需求递增之间的矛盾表现出来的。这一矛盾的不断出现与解决,成为推动原始社会进化最基本的动力。拿起石头工具的人类,超越的并不是地球上某一特定的时空,而是整个自然。所以,在特定区域内出现的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最终可以通过人类不断开辟新的狩猎采集区得到解决。

在公元前1万~5万年前时,当适于狩猎采集的新空间被不同部落部族占据后,人类面临着两种选择:

第一,如果继续采取狩猎采集的生产方式,人类文明史演化的唯一选择就是停滞。当时有一部分人类确实做了这一选择,如非洲、澳州、美洲,以及东南亚边缘地区的一些原始部族,正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滞留下来的。这部分原始人做出这一选择的原因不外这样三种:

1、特殊的气候,使人口的增长速度与食物的供给始终处于一种相对的均衡之中。如处于热带的非洲,由于气温较高,有利于动植物迅速生长,食物来源较为充足。

但是,一旦发生干旱或流行瘟疫时,食物与人口数量则急骤下降。人口与食物始终处于一种无法摆脱的振荡之中。人口稳定增长机制很难形成,也就失去了开拓新时空的必要性,这部分原始人就会长期在某一特定时空中滞留下来(在美国作家阿历克斯·哈利的《根》这部小说中,我们可看到非洲流行瘟疫时人口急骤下降的具体事例)。

2、当联为一体的整个欧亚大陆适于狩猎采集的时空开拓完毕时,而相对封闭的澳洲、美洲适于狩猎采集的时空却尚未开拓完毕。当5万年前一部分原始人进入澳洲和美洲之后,他们可以较少地受到其他文明进程的影响而继续沿着原有文明进化的轨迹缓慢向前发展。

3、亚洲大陆边缘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始终处于相对封闭的时空中,他们以原有的文化方式维持着生存。

第二,人类通过改变生产方式,找到了人类发展的新时空,使人类文明进化走向新时代。这就是人类从狩猎采集生产方式转为农耕畜牧生产方式。这一转变最直接的前提是原始科学技术的高度积累,它包括:

1、由于狩猎采集物种的特化而引起对特化物种生长规律的认识和掌握。在长期的狩猎采集过程中,经过观察实践,将采集狩猎的对象集中于某几种繁衍速度快、数量大、容易捕获和适于食用的动物(如野羊、牛、马、猪等),集中于能大面积生长、产量大、容易采集和适于食用的植物上(如野生小麦、大麦、水稻、玉米等)。当原始人的狩猎采集活动逐渐集中于某几种动植物时,就为更一进地认识和掌握这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创造了条件。

2、在采集狩猎的过程中,对天时节令、生态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等一系列原始知识的积累。这些科学技术知识都是进行农业生产所必不可缺的。随着这些原始科学技术的高度积累,发生农业革命才能成为可能。

没有上述原始科学技术的积累,农业革命不可能发生,但狩猎采集的原始技术,转变为种植畜牧的技术,又必须以一定的社会条件为基础。

这个社会条件就是当人们不能继续开拓新的捕获采集区时,才会转向在特定时空中对某几种动植物的种植和畜养。虽然农业在欧、亚、非大陆等几个区域首先开始,但这种局部的质变是以人类历史整体演化到一定的极点为前提。具体讲,就是以联在一起的整个欧亚非大陆适于开拓新的狩猎采集的空间趋向完毕时,农业革命才能发生。所以,人类历史的第二次大环动,是从农业革命之后,开辟新的生存时空开始的。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九派开元智库机构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