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余志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贵在持之以恒

[ 作者:余志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1-06 录入:吴玲香 ]

记者今天从省发改委获悉,省委、省政府日前下发《甘肃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  甘肃日报 14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一个地域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据《实施方案》称,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笔者以为,在当前一些地方经济粗放式发展、破坏式发展的当下,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更是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但要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尤需贵在“持之以恒”。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毋庸讳言,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对生态文明具有决定性影响。正如有专家所言“环境污染不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更是一个由社会结构、社会过程和社会成员的行为模式长期累积而成的社会问题”。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永续发展保证。而以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着力构建“一横两纵六区”为主体的城市化、“一带三区”为主体的农业、“三屏四区”为主体的生态安全三大战略格局等八项重点任务,是规避地方经济发展中急功近利、顾此失彼的思维短板。但是要确保《实施方案》落地实施,达到预期目标,这需要地方决策者和管理者在认识上应当先行一步,真正在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上有所作为。

有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态文明它是一种文化伦理观,是用于指导全社会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形态。生态文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注定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它不但需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行动自觉性、措施有效性、工作持续性,更需要凝心聚力让地方发展实现转型跨越的蜕变,这也是地方管理者执政为民、实心实意改善民生的过程。为此,在准确把握新理念、新制度、新举措同时,更要调整产业结构、关停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自觉摈弃污染项目,坚决不要污染的gdp,走新型工业化路子。

诚然, 任何一个地方的生态文明建设都是一项长期任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正如方案所述:将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综合施策,分类指导,毫不动摇、持之以恒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确,这是一个既简单,又难以操作的事情。而要让制定好的《实施方案》不落空,笔者愚见,首先要严、要制度化;要严格按照八项重点任务进行规划与建设,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要在实施过程中深入实际,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提高所有民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同时建立起区域协调联动机制,实现地方经济发展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协调,成为“一盘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发展。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更是民生之基、民心所向。《实施方案》是对地方治理理念的实质性提升,愿能够加紧落实、持之以恒,守住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守土有责。(鱼予)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