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农民工进城买房关键在于破解现实难题

[ 作者:戚善成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1-06 录入:12 ]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要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其中,突出强调要化解房地产库存,提出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那么,农民进城购买商品房的意愿和能力如何?农民工走通这条路要迈多少道坎?我本人曾在苏南无锡打工七年,并在无锡买房安家,对个中酸甜苦辣有着切身体会。

首先,农民工进城买房,要有在城市安身立命的“拿手本事”。“第一代农民工”吃苦耐劳,忍辱负重,无怨无悔,即使明知自己没有任何技能和知识,在城市缺乏竞争力,依然选择进城下苦力。而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既没有工作本领,也没有工作耐力。受到就业稳定性、经济收入等种种因素制约,在城市买房、摇身变为市民,对于他们中的多数人来说依然很遥远。所以,各地应注重对“新生代农民工”免费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其就业能力,是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首要问题。

其次,农民工进城买房,金融部门要为他们“量身定做”金融产品。买房缺钱、买房贷款不是农民工的专利,城里人一样会面临资金困难。问题是农民工买房贷款、还款没有城里人便利。我2007年6月在苏南买房时,在办理商业和公积金组合贷款过程中,需要缴纳个人住房贷款保险、公证、新房评估、强制性机构担保等收费项目,算起来有1万多元。好在后来还款时比较便捷,银行规定只要客户每次还款额在1万元以上,便可提前偿还部分本金。我平常节衣缩食,每每凑齐1万元时,便到银行提前还贷,为的是减轻下个月的还贷压力。前年,我到苏北宿迁工作,再一次贷款买房,宿迁当地的公积金管理部门和银行却不同意部分提前还贷,只同意一次性还清。而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实证明,金融部门为农民工进城买房提供周到便捷的服务产品,减少间接贷款成本,允许部分提前还贷,是减轻房贷压力的好办法。

第三,农民工进城买房,担心失去牵肠挂肚的“农民利益”。现在,有些农民不愿进城,不是“腰里无铜”,而是与当前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缓慢,社会资本进入农村进行集约化大规模生产,迟迟没有推进有着很大的关系。很多农民工既在城里买房,也常回农村简单耕作,这种生活方式显然不方便。让农民有进城动力,最好是解决产权问题,引入社会资本管理农地,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对于在城市落户的农民工,政府要最大程度保护其在农村的宅基地及耕地权益,只有坚持保障农民既有的农村资产权益,才能让农民不至于担心落户之后耕地、宅基地收益化为乌有。

第四,农民工进城买房,要在子女上学、看病就医等方面享受同城“市民待遇”。在子女上学上,虽然好多城市公立中小学对农民工子女取消了借读费、赞助费,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但是这些学校留给农民工子女的学位有限,只有极少数的才能享受,绝大多数农民工子女只能进入收费高昂的其他学校就读,导致有的家长不堪重负。我曾经发现有不少农民工子女被安排在城市中基础薄弱的学校或偏远的城郊乡镇学校,也有不少农民工子女被就读的公办学校排斥,多种因素导致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在看病就医上,农民工参保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在一些城市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还不“兼容”,身体有恙时主动就医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数农民工倾向于初次发病时按照习惯进行自我治疗,必需就医时一般会选择个体无证诊所,或者选择村居医务室和乡镇卫生院,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会选择区县医院及高一级医院,因病致穷、因病返穷现象依然存在。看来,优先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看病就医等问题,是鼓励和调动农民工进城买房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委宣传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