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是农业现代化。当前湖南农业现代化发展主要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不强,农产品加工业总体水平不高,务农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整体偏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缓慢等因素的制约,破解这些瓶颈的主要途径是打造农业新型产业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瓶颈;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表明,农业现代化发展已经摆到了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的同等位置上,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湖南的实际,分析湖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约瓶颈,有针对性地提出破解对策,对推动湖南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湖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约瓶颈
新世纪以来,湖南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三农”工作指示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克服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价格波动、生物灾害和局部自然灾害多发、重发等困难,在高基数上勇夺农业丰产、丰收,保持了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好势头,为湖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湖南仍然面临一些影响发展的因素,归结起来有五个方面。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尽管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在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但基本农田水利设施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湖南省共有各类水库1.3万多座,占全国水库总数的1/7,这些水库大都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病险水库数量众多,占全省水库总数的40%,小型水利设施蓄水能力不及设计能力的60%,不同程度存在防洪标准低、大坝稳定性差、坝体坝基渗漏、建筑物老化损毁、机电设备运转失灵、沟渠河道淤塞排灌不畅、灌区设施破损率高、山塘蓄水能力及抗旱效率减退的情况依然存在。农业机械化在迅速发展,但农田机耕道建设严重滞后,制约了农机的推广运用。目前大部分乡镇没有机耕道,仅有的也是建设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受当时的物力和设计观念的影响,大多能满足小型耕整机和板车通行。一台收割机在收割不同成熟期作物的田块间作业时,由于机耕道不通,作业机械在田块间转移的时间比收割的时间多几倍。
(二)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不强。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湖南省耕地数量减少的趋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逆转,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耕地承载压力越来越大。湖南省现有耕地5681.39万亩,其中水田4376.58万亩,旱地1304.81万亩,人均占有耕地仅0.85亩。在耕地数量减少的同时,湖南省现有耕地质量总体状况堪忧,高产田只占到耕地面积的30%左右,且面积还在继续扩大,总体地力不断下降。土壤养分严重失衡,土壤有机质积累缓慢。土壤污染和酸化日趋严重。部分农田灌溉水、耕地和农田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耕地隐形流失严重,新开耕地普遍存在耕层浅薄、剖面发育不完善,保肥供肥能力弱,漏水漏肥严重,质地过沙或过粘,土壤结构差,没有配套的培肥措施,土壤肥力低,局部地区土壤流失仍然严重。
(三)农产品加工业总体水平不高。经过多年发展,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5.1万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120家,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以粮食、畜禽、果蔬、油料、茶叶、水产品、棉麻、竹木等加工为主,其它特色农产品加工为辅的产业体系。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总的来看,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还不相适应,经济环境与企业加快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全国平均水平为30%,湖南省只有20%,相差10个百分点,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趋小,技术水平偏低,工艺设备陈旧,创新能力不足,生产的产品品位不高,市场覆盖面窄,由于产后处理水平低,加工滞后,加工出口量很少,竞争力不强,“小、散、差”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标准化加工专用基地建设滞后,原料总量虽大,但品种杂,难以适应加工需求。
(四)务农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整体偏低。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农业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素质结构性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留守人员以老弱病残妇幼居多,是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这些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者占0.69%,高中及中专学历者占12.29%,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者高达87.03%。占农民工总量60%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回乡务农。今后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形势严峻。湖南省当前的这种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无论从其科学文化素质,还是从其职业素质、专业技能来看,都很难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占农民工总量60%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回乡务农。今后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形势严峻。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任务十分艰巨,推进湖南省农民教育培训立法迫在眉睫。
(五)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缓慢。最近几年乡村清洁工程是省政府为民办的实事,从实施情况看,该工程对于提升农业生产文明、农村生态文明、农民生活文明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深受老百姓的欢迎,一些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现在众人面前,但由于受经费的限制,还没有在湖南省全面铺开,基层要求全面推动实施的呼声很强烈。一些地方反映,该工程要在全省所有乡村实施,让农民过上清洁舒适的环境。
二、湖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破解对策
农业是一基础产业,也是一弱势产业,要使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的目标,必须加大投入,增加农业的造血功能,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机械化、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等途径来实现[1]。
(一)打造农业新型产业体系,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立足湖南省农产品资源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发展新兴产业休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物流业。要大力抓好粮油生产。认真落实国家扶持粮食生产各项优惠政策,严格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下大力气遏制耕地抛荒,扩大双季稻生产面积。大力推进湖南省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抓好粮食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广,促进粮食生产结构改善。巩固传统油菜优势产区,扩大油菜生产面积,提高优质油菜生产比例。要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进一步推进优势农产品优势区域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县建设。加快发展高效园艺产业,集中抓好以水果、茶叶、花卉苗木为主的园艺产业,适度扩大棉花、苎麻和蚕丝等高品质纤维生产规模。大力发展外向型工业以促进农业[2],调整优化蔬菜生产结构和布局,重点建设一批南销、出口蔬菜生产基地。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致力于发展高效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要加强重大技术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重点围绕主要农产品品种选育,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加强节水高效农业、农作物高产栽培等技术配套和示范推广,加快科技成果和主推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步伐。要积极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巩固发展省级农业科研龙头,支持重点地区农科所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扶植涉农企业科技研发组织发展。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选择机制,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优势学科技术带头人队伍。进一步发挥国有农场运用先进技术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作用。要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按照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要求,把大力培养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有经营管理能力、懂科学技术的职业农民,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关系长远、关系根本的大事来抓,依托涉农职业院校,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上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队伍,确保农业生产健康稳定发展。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物资装备水平。农业基础设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条件,要围绕农业设施建设,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先补后占,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加快实施新增粮食产能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土地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力度,确保5040万亩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采取国家、集体、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赋予乡村领导的工作责任和组织责任,在国家逐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基础上,发挥村民组织的作用,发动和依靠群众适当投工投劳,对基本农田保护区沟渠、山塘、水库实施清淤、防渗工程,逐步修复水利设施,更新排灌机械;加强农业工程设施建设,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工程农业,重点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园艺设施、采后处理设施建设,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设施,重点在主产地建设一批柑橘、茶叶、蔬菜冷链库,提高农业的设施水平。支持发展设施栽培,重点建设一批蔬菜现代化设施栽培示范县;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大力实施“金农”、“三电合一”工程、“农民上网”工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利用“12316”农业系统公益性服务电话和“农信通”短信服务,为农民和涉农企业提供实用农业信息。
(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现代农业运营素质。以工业化理念来谋划农业,按照产加销一体化思路,最大限度地将农户土地经营规模扩大到有效使用现代生产要素的最低临界规模以上[3],加快推进农业企业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引导产业资源和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积聚,进一步扶持发展十大标志性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托优势、特色农产品,扶持一批中小加工企业发展,实现企业规模的梯级推进;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立足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扶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特别是要加快发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整体推进统防统治,提高综合防控效果;要不断优化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农协的组织化作用[2],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发展模式、“订单农业”发展模式、“股份合作”模式、“扶持保护”发展模式等,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与农户联合或合作,在自主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支持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与龙头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
(五)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强化农业环境的管理,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加强农村工业、生活污染防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发展生物质产业,推进农副产品和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要强化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以湘江流域和环洞庭湖区域为重点,开展农产品产地安全分类划分工作,健全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网络。推进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防治,大力开展污染修复和治理技术示范。要强化乡村清洁工程建设,全面铺开乡村清洁工程建设规模,支持开展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和改水、改厨、改栏、改厕、改浴工作,抓好村容村貌治理和乡镇集市环境整治,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邓汉慧,邓璇.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经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农业经济问题,2007,(9):106
[2]卢荣善.经济学视角:日本农业现代化经验及其对中国的适用性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7,(2):95
[3]刘北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6):1
作者简介:吴易雄(1976-),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来源:第二届隆平国际论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