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夕,到曾经的扶贫点与老家分别看看,无意中发现了关于农村土地抛荒问题的实际原因:根源在于产权——土地是公产还是私产,决定着土地是被抛荒还是被高效耕种。
先说说承包地的抛荒。据观察和了解,并没有农民大面积抛荒现象,大面积抛荒主要是政策原因,可分为五种情况:
一是距离住家远。一般每户承包地分布都在3块以上,根据距离住家远近平均分配。被农民抛荒的承包地多数是离住家较远的。
二是水利交通条件差。在丘陵高岗地块,排灌设施缺少,道路交通不便,往往被农民抛荒较多。
三是种粮收入太低。有一种“抛荒”,就是现在重点打击的“非粮化”,被农民用于种树和养鸡、养猪、养牛和蔬菜、西瓜大棚。
四是流转后抛荒。这种情况占的比例最高,扶贫村川上村被一食品企业流转土地1500亩用于种植玫瑰,但五年来大部分荒草丛生。
五是园区圈地抛荒。老家村根据上级指导,圈占500多亩耕地搞产业园区,只有一家木材加工和一家秸杆收购在运作;某旅游地产公司圈占三个村5000亩承包地,十年没有任何进展;某政府打造的“田园综合体”,近500亩土地流转给镇农业公司搞乡村旅游游乐场,每年收入不到10万元。
六是农民集中居住后承包地抛荒更多了。农民上楼后,农业生产半径扩大了,耕种更不方便了;政府利用优惠政策流转承包地,流转人拿到补贴后就跑路了。
对于农民进城越来越多、农村年轻人越来越少,是不是承包地抛荒的主要原因,我了解到的答案是否定的:
其一,农民进城后大多会把承包地流转出去,流转不出去的会委托转让给村里的近亲近邻,因种地效益低,大多只收些象征性的流转费,有的只是作为亲邻之间的人情往来了。
其二,不少农民进城后会在承包地和宅基地边种树,这样不需要管理,放养即可,树木成材后再砍伐更新。
其三,如今农村通交便利化、耕作机械化、销售中介化有了很大发展,使农业劳动强度大为减轻,农户家庭可管理的耕地面积数倍于所分土地,中老年农民和农村妇女能够承担更多传统农业劳动,农村年轻人更多进城、更多从事农业机械化等产业服务,不构成农村土地抛荒的主要原因。
再看看宅基地的情况。与承包地的部分抛荒形成鲜明对比,多数农户宅基地呈现出生机蓬勃的状况,少数无人打理的宅基地也是绿树成荫(房子可能破旧些)。主要有四种情况:
一是用于发展庭院经济。年近七旬的表哥、表嫂夫妇俩,在进城的三家表亲宅基地周边,轮流种植西瓜大棚和蔬菜大棚,每年收入12万元左右。象表哥表嫂这样的中老年农民,还有不少人利用宅基地养鸡养鸭养羊,有的养牛养鱼,收入都很不错。
二是租给城里人返乡养老。扶贫村沿塘村,村周边山青水秀,距离市区不到50公里,近年陆续有十多户租借住房给城里退休人员返乡养老,宅基地用于退休人员养花种草和种菜休闲。
三是多数用于农家自己种菜。堂兄把几家已经进城兄弟的宅基地都种上了菜,进城兄弟轮流回家带回新鲜蔬菜和其它农产品。这样,堂兄有了稳定的收入,进城兄弟也有了帮衬在家堂兄的理由,还能吃到放心安全的农产品。
四是开始有人租用宅基地发展民宿。扶贫村川上村目前已划定为省级旅游度假区范围,租用宅基地发展民宿、餐饮的投资人开始进村了,103户院子已租出10多户了。
对于承包地抛荒和宅基地繁荣的对比,堂兄、老表及接触到的乡亲们,给我的解释很简单:
一是没有农民愿意让地闲着,土地是农民最珍惜的;
二是承包地是集体的,零散分布不利于耕种,种什么受限制太死,一旦收入不抵支出,抛荒是不可避免的;相反,宅基地虽然也是集体的,但自主权更大些,离住家又近,解决水、电、交通等问题都方便,自然耕种就多些。
对于现在政府出台各种政策强调农民耕地种粮,他们的反映让我吃惊——那让当官的自己种粮看看怎样就知道了!
由此,我联想到争论不已的“重走集体化”的问题。与几位“集体化”过来人交谈,他们对此反过来问我政策会这样走吗?对于“重走集体化”的利弊,他们也有各自的看法:
其一:分田单干、自主经营习惯了,“集体化”的历史已成为过去,受欢迎不多,弊端太大,人心已散;
其二:即使再“集体化”,把地收回去,粮食产量可能高些,但收入不如自己打工高。愿不愿种粮食、能不能种粮食,关键是由种粮效益决定的,再强迫农民靠种粮生活,已不可能;
其三:土地抛荒与土地浪费主要是由于城市化和政府行为,农民家庭抛荒和非法占用耕地很少;
其四:年轻人即使在农村也没人愿意种地,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已经不能再单靠农民体力劳动,搞人海战术,农业现代化的出路要靠机械化和农业科技;
其五:制约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还是交通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完善;
其六:农村留不住人是由于与城市相比,农村挣钱机会少,农村生活便利化条件太差。
归纳以上情况,我的结论是:土地是不是农民的、农民能不能作主,是土地使用状况的决定因素。这种情况,与30多年前张五常《卖桔者言》一书中列举的卖桔、养蚝、养三文鱼等故事相似,土地、山川、海洋、森林等资源的产权不同,直接影响这些资源的使用效益。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